左图:李氏宗祠成为旅游景点。右图:村里修建的接官亭。骆忠明摄
□本报记者顾日升
通讯员姜洪义王璐
中国江苏网讯 传统农舍青瓦白墙、乡间别墅错落有致,蜿蜒于湿地上的混凝土大道两侧,一方方藕塘,荷叶青青。一群外地游客头顶荷叶泛舟湖塘,几位农民正用网笼捕捞龙虾……初夏时节,兴化市沙沟镇官河村,展开一幅和谐的水墨田园画卷。
“整洁的村容、清新的空气、醉人的鸟语花香,有健康的文明新风,有富民的特色产业,还有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沙沟镇党委书记房兴杰说,官河村已初具特色田园乡村的雏形。
赋予文化内涵
让村庄美丽生动起来
在官河村村庄东侧,有一座桃花岛,岛上有一座木质结构的凉亭,名曰“接官亭”。
“接官亭”在当地颇有来历,沙沟镇文史研究人员颜国强介绍,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百官在此歇宿。为接迎朝官,地方官员专门在此建了“接官亭”。
官河村又名官庄村,它的成名与“官”多有关联。这一观点从当地“李氏宗祠”也能得到佐证。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李氏族人李和颠沛来到“接官亭”(官庄)“插草均甸而家”,成为官庄李氏始祖。后其弟李秀移居兴化,成为兴化李氏始祖。李秀是明朝状元宰相李春芳的曾祖父。
“接官亭”“李氏宗祠”是官河村创建特色田园乡村过程中挖掘的特色文化元素。眼下,来古镇沙沟的游客都要到官河村看一看“接官亭”、探访一下李氏宗祠,体验渔村风情。
“特色田园乡村首先应该是秀美乡村,如果环境不好,就无从谈起。”官河村支书李维月说。官河村有720户、2400多人口。“垃圾围村”曾是最大顽疾。2006年始,村里按照“一次性建设,30年不落后”的高起点、高标准,对村庄环境实施综合整治。村里填平4条废河沟,新建4条宽畅的街道,沿河新建驳岸风光带,利用废地、荒地建设绿化广场、休闲健身广场和占地15亩的桃花岛公园,对所有街道、沿河道路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同时,建设了村综合服务中心。
目前,官河村正按照扬州市园林设计院的规划,对村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徽派风格改造,并建设通往桃花岛、李氏宗祠的景观曲桥。
提供产业支撑
让村民生活富裕起来
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为发展特色产业,2005年始,官河村将7000亩荒滩开发成提水鱼塘。后来由于经年养鱼,鱼塘出现病菌,村里又尝试种藕。为提高效益,近年来村民探索出藕虾共作模式。该模式一年四季生产龙虾,填补了龙虾市场的季节性空白。现在,藕虾种养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从事藕虾种养和鱼业养殖的农户有120多户,不少家庭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00亩,亩均纯收入4000元左右,村集体每年也从中收获700多万元租金收入。
“官河龙虾的名声响得很,每斤市场价格要比别处高过三四元。”村民李维亮说,藕塘养殖的龙虾以腐藕为饵料,净化了水质,小龙虾排泄物又为藕塘增加有机肥料,提高了藕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良性循环。一些村民还抓住商机,从事“红枣糖水藕”休闲食品和小龙虾美食生产,让农产品升级为“旅游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开辟了创业就业新路径。
荷藕种植还延伸出采藕行当。村里组成了30多人的采藕队,队长李维尖说,采藕队队员出勤一天报酬200元,一年作业时间为9个月,采藕队员平均年收入达到三四万元。每年采藕季节,当地藕塘里荷藕相连,竟成一道道风景。
依托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昔日的穷滩水荡如今蟹肥鱼壮、荷藕飘香,变成了村民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92万元,名列沙沟镇之首。
随着集体经济的殷实,眼下,村民的新农合医疗保险、农田耕作费等全由村集体负担,村民还享有鱼塘、藕田、水面租金分红,最高的村民小组人均分红2000元,低的组人均分红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