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姜堰村村设立生态环保委员 填补农村环保“空白点”
2017-06-20 15:1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一直以来,村级环保工作由于缺乏责任人,往往处于“空转”状态。去年,姜堰区开全国先河,在村两委试点设立“生态文明委员”、“环境保护委员”,有效将生态环保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近期,姜堰区在所有村(居)全面推广这一做法。

  管理缺位带来村庄环境困局

  从组织架构来看,村级环境管理一直存在盲点。

  姜堰区环保局长张亚平说,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姜堰农村地区广泛兴办规模不一的电镀、化工、机械加工企业,畜禽养殖更是“遍地开花”,村民“富了口袋”却“坏了生态”。村庄环境问题突出,平均每天5起以上的农村环境信访举报,让配备严重不足的环保执法人员应接不暇,鞭长莫及。

  姜堰区环境监察大队溱潼中队中队长王惠明坦言:“有的厂子悄悄关了设施、有的在夜间偷排,光靠我们3名执法队员管理3个镇,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从面上看,多数农村环境问题影响范围有限,污染也谈不上严重,但处理起来往往要牵扯执法人员很大精力。张亚平举了一个例子,去年,兴泰镇的一个河道污染问题被举报,执法人员到现场发现,是一名养殖户将鱼塘开坝放水导致河水轻微污染,遂当场要求其停止放水。“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因为村里没人管,让3名执法人员奔波两个多小时,极大地浪费了执法资源。”

  在环保领域,很多群众吐槽的小事,如果处理得不及时,很可能酿成大的环保纠纷甚至污染事故。淮河、太湖等流域的严重水污染,其实最初都是从企业的偷排、村口的小河变黑臭开始的。张亚平认为,村庄环境问题如果能抓早抓好,很多积重难返、损失严重的污染问题就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

  “两个委员”实时解决萌芽问题

  “天天噪声这么大,对我们精细零件装配会产生很大影响,再下去可怎么是好?”

  “哪里有机器没声音的,难道我们不要生产了吗?”

  近日,在姜堰区兴泰镇甸址村,村环保委员杭宝山被两位企业主拉住。他了解到,村里的一家冲压件厂由于机器运转噪声较大,对一墙之隔的零件装配厂形成一定影响。

  “大家可否互相体谅,各退一步。”在杭宝山的协调下,冲压件厂老板表示愿意将靠近邻厂一侧的机器,腾挪到位置较远的里屋。一起纠纷被轻松化解。

  去年,姜堰区开全国先河,率先在5个试点村分别设立“生态文明委员”、“环境保护委员”。其中,“生态文明委员”设在农村党支部,主要负责制定村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规划、上争环保项目和专项资金、对接落实上级布置的各类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等。“环境保护委员”设在村委会,主要充当环保纠纷“调解员”、村庄环境“协管员”、环境情况“信息员”等。

  在环保领域,末端治理是劳民伤财的无奈之举,而源头治理,往往举手之劳就立竿见影,事半功倍。张亚平介绍,试点设立“两个委员”,旨在打破村级网格“空转”状态,实现基层环境保护纠纷信息实时掌握,并将生态环保问题解决在萌芽。统计显示,在5个村开展试点以来,共调处各类环保纠纷256件,调处成功率达96.7%,村各类环境信访案件同比下降六成。同时,5个试点村全部建成省级生态村。

  完善机制发挥“两个委员”最大效用

  近期,姜堰区委组织部、区环保局和民政局联合发文,明确在全区各村(居)党组织设立生态文明委员,在全区村(居)委员会设立环境保护委员。

  “两个委员”全面推广意味着将新增一支500多人的队伍参与村庄环境管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张亚平看来,这仅仅是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关键是,要让各村的“两个委员”明晰工作职责,掌握工作方法,才能真正解决好村居环境监管没人干、不知道怎么干和如何干出成效的问题。

  目前,姜堰区环保局正在牵头编制全国第一本基层环境监管知识教材。张亚平说,环保领域知识面广,专业化程度高。该教材计划通过以案说法、环保故事等形式,尽可能浅显易懂地传递相关知识。在张亚平看来,这本教材能否“接地气”直接决定着相关工作能否顺利推广。

  接下来,该区还将组织“两个委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区正在研究完善“两个委员”相关考核体系,以推动这一举措取得更大实效。

  “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还农民自主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权利,使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一种思想和行动自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张亚平说。

标签:
责编:李笑林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