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6
□本报记者 潘荣进
通 讯 员 王涛 冬林 张焱
中国江苏网讯 在全省率先推出30条重点举措,形成“1+25”政策体系;
提前完成省下达水泥、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化解船舶行业产能143万载重吨;
市区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缩短至9.5个月,已跨入6至12月的合理区间;
“营改增”累计减税42.3亿元,去年直接降低企业成本55.1亿元……
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短板进一步补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去年,我市围绕“三去一降一补”,聚焦聚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折不扣打好改革“组合拳”,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初步形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泰州特色,创造了泰州品牌,叫响了泰州声音,走出了泰州路径,必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坚定不移去产能去库存
为有效供给腾出足够的空间
去产能,即化解过剩产能,给有效供给腾出空间,有利于培育更多产业新增长点,以优质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产能过剩不仅影响经济体系循环,而且阻碍资源优化配置,在我市一些行业中有所体现。为此,我市结合产业特点,综合运用了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为从源头上去产能,我市制定出台了《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6本)》,同时市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开始试运行,全力把好项目准入产业门槛,健全投资项目审核联动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有效化解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能过剩矛盾,时间紧、任务重、矛盾多,我市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配套,制定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奖补资金实施细则,推动各类扶持资金落实到位,提高企业积极性。在从源头控制落后产能扩张、能源消耗增长和污染物排放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开展化工、电镀等行业专项整治,大力实施惩罚性资源价格政策,以刚性手段去产能,为先进制造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去年,全市化工、冶金等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端产品产值占比均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据了解,2016年11月底,我市承担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的23家企业,相关生产设备已全部关停,并全部通过验收,提前1个月完成2016年目标任务。
此外,我市引导过剩产能兼并重组,通过允许兼并重组企业合并被兼并企业的产能、用水、用电、排污指标,落实兼并重组涉及的所得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等措施,推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去年有6个企业的兼并重组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我市大力培育以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实施差别化产业发展战略,组建三大产业研究院,并投入运行;启动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国家一类新药研发投资基金;引导骨干船厂实施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新世纪造船首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建设中;乐叶光伏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成功落户,三大产业发展质态明显提升。2016年,生物医药产销规模领跑全省,造船完工量居全国地区首位,节能与新能源产业规模超过1100亿元。
在去库存方面,我市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即在需求端做加法、在供给端做减法来消化现有库存。首先,停止新建拆迁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城市征收拆迁和棚户区改造所需的安置房源原则上要从商品房市场购置。其次,从房地产市场供给端入手,拧紧“水龙头”,减小供应量,调高商品房预售许可门槛,延缓已出让房地产用地的开发速度,减轻对当前市场的库存压力冲击。
我市还进一步完善人才住房券制度,放大“购房券”效应,有效提高兑付效率,截至2016年末已成功办理约100户。同时,出台《泰州市区发放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购房补贴操作细则》,对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或保障性住房的,财政给予补贴,推动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安家。
据悉,去年市区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为9.5个月,已跨入合理区间,总体呈现量增价稳、供应趋减、库存下降的态势。
一着不让去杠杆降成本
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企业活力
去杠杆,事关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因此既要用好增量,也要盘活存量,以有效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去年,我市围绕“去杠杆”目标任务,引导和鼓励企业对股权、资产、负债等进行资本重构,大力推进资本重构。梳理排出2016年重点推进上市挂牌企业,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过会企业1家、报会企业2家、在辅导期企业1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在审企业4家,资本市场的“泰州板块”正加速形成。
为妥善解决企业挂牌上市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企业资产完整性,我市为22家符合“两证”办理条件的工业企业办理了不动产登记,同时帮助企业办理抵押融资3亿元;对海陵区47家企业“仅限融资”产权证续抵押问题,提出了续办不动产抵押登记的意见,解决企业约6亿元融资需求。
我市大力推进担保公司扩大资本金规模,不断提高担保能力和水平。市经信委积极上争设立了注册资本1亿元的泰州兴农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区域性专业服务“三农”的融资性担保公司。2016年,全市担保公司新增注册资本4亿元。
在政府去杠杆上,我市一手抓政府债务管理,一手抓融资平台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市获省财政转贷置换政府债券资金214.4亿元,在优化债务结构、拉长债务期限的基础上预计年可节约利息支出10.7亿多元。市效能办将“债务规模控制、债务率、逾期债务率和融资成本控制”四个子项列为考核指标,通过考核防范债务风险。大力推动融资平台的改革,市级融资平台债务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融资平均综合成本控制在6%以下。
降成本是实体经济企业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改革。去年,全市上下全力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进一步提升企业对“降成本”工作的获得感。全市累计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55.17亿元,是年度目标任务2.5倍以上。其中,用工成本降低3.06亿元,占5.6%;用能成本降低1.82亿元,占2.94%;融资成本降低4.13亿元,占7.28%;税负下降40.44亿元,占73.4%;涉费及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5.72亿元,占11.16%。降本工作切切实实减少了企业支出,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在降本中,降低税收成本是绝对的主力军。截至去年12月末,全市列入“营改增”纳税户56324家,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四大试点行业直接减税10.83亿元。2016年,全市42174户企业因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18.62亿元,同比增长32.3%;非货币资产投资政策性减负1.29亿元。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70692户企业享受免征增值税2.24亿元;14662户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1.05亿元。
我市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先后取消涉企收费一级项目10个、二级项目8个,免征一级项目5个、二级项目3个,暂停一级项目7个,降低标准的一级项目6个、二级项目1个,全年可累计减轻企业负担近6000多万元。
全力以赴补短板
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作为一座建市刚刚20周年的年轻城市,我们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只有紧紧抓住薄弱环节,把最需要补的短板梳理清楚,把能够补的短板先补起来,才能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在补齐创新短板上,我市着力推进创新创业离岸孵化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离岸孵化基地33个,在谈77个;在孵项目31个,落地项目6个。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指导市微特电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汽车零配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新型建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大突破是泰州补齐投资短板的得意之作。去年,全市上下组织开展多频次、高强度的招商活动,全年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12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37个,竣工345个,投产运行27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稳居全省头把交椅。我市成功引进1家世界500强企业——法国苏伊士集团,其在泰兴投资的苏伊士废料处理有限公司,总投资3.6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44亿元人民币。去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3.44亿美元,增长26.2%,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领域的突破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获得感、归属感。去年,我市加快实施城建新提升两年行动计划,周山河新城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泰职院新校区、省泰中新校区、凤凰小学交付使用,“双水绕城”、金融服务区、市人民医院新区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着眼于老城、新城两大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着力打造内环-凤城河、外环-周山河、南官河、凤凰河的“双水绕城”形态,将实现城市水系“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目标,老百姓休闲将有新去处。在构建完善的快速交通体系上,投资近50亿元的东风路和永定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即将完成,今后海陵区到高港区开车只需要10分钟,海陵区到姜堰区也将缩短近一半的时间。在构建对外 “大交通”上,宁启铁路复线开通动车,泰镇高速泰州段建成通车,京沪高速江广段、阜兴泰高速建设日新月异,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铁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望在“十三五”全面跨入“高铁时代”。
此外,我市还加快补齐农业短板,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在全省率先出台《泰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泰州市2016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加快补齐脱贫短板,如期完成2016年低收入农户和薄弱村25%的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