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苏州观察 > 正文

0

港城“机器换人” 老字号企业“蝶变”

来源:新华日报   2017-08-25 17:42:00

  折弯,点焊,压铆……伴随着嗞嗞声,一台台机器人挥舞着灵巧有力的臂膀,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是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钣金车间发生的一幕。过去,需要四五个人协作、大半个小时才完成的机箱加工,如今只需五、六分钟就可成型。

  在张家港,像银河电子一样,借助智能改造推进转型升级的老字号企业在变多,如沙钢集团、华芳集团、东渡纺织、海狮机械、金陵体育、新美星等。

  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等行业是上世纪张家港五大传统产业。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渐上升和智能化的广泛运用,近年来,张家港的一批传统老字号企业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浪潮。去年,银河电子投资3000多万元从日本引进40多台安川机器人,对折弯、点焊等工序进行智能改造,全由机器人代替,企业用工由此减少700多人。

  无独有偶。2014年,沙钢集团投资150万元上马了首台高炉测温取样机器人。机器人上岗后,4秒钟就准确测温取样。沙钢集团副总工程师钱王平说,过去这个要穿厚厚的防护服、要戴厚厚的防护帽和手套,又苦又脏又危险的岗位,如今被机器人“顶替”后,不仅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安全性提高,而且取样精准大为提高,成功率达98%,由此而拉开了沙钢“机器换人”大幕。3年来,沙钢集团累计投资五六千万元,从瑞士、日本、德国引进了100多台ABB、安川、库卡机器人,让其在炼钢一线服务。

  用工成本的日渐上升,让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渐渐陷入了生产困境。订单不断,却开工不足。江苏华芳集团和东渡纺织集团一直是张家港纺织、服装业的“龙头老大”。2012年以来,纺织业遭遇发展低谷,为应对挑战,华芳集团投资数千万元对金田纺织六车间进行智能改造,推进“机器换人”,每条生产线减少用工28人,生产不仅稳定,而且在规模产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用工量减少40%,年节省人工成本900多万元。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深有感触地说,“‘机器换人’让我们初尝了甜头,不仅劳动生产率大为提升,成本下降,而且产品质量上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较以前更加增强。”

  “机器换人”也为该市机械制造业企业广泛应用。前身为三兴饮机厂的新美星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办厂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饮机生产线向全自动化研发方向迈进,运用智能化,嫁接机器人,成功开发了吹、灌、旋一体的饮机生产线,在国内率先推进了机器人协作、24小时不间断生产的无人车间建设。上世纪80年代涉足体育器材生产的金陵体育,是该市一家老牌机械制造企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工作环境,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招工成了年年“老大难”。今年上半年,该企业投资1.3个亿从德国引进了两条生产线,30多台机器人的生产量可与4个车间200多名工人的工作量相媲美。乐余镇5家企业一起追随“机器换人”。海狮机械、飞驰环保、云雾实业、海力机械、华为电子等5家企业,迅速推进了智能化改造,这5家企业今年在“机器换人”上累计投入1.5亿元。 (蔡 锐)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