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以百姓需求为导向 打造现代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社区居民在浒墅关镇文创家园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中国江苏网讯 7月29日,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合方书坊”正式开门迎客。作为苏州高新区文体集团重点孵化和打造的文创项目,“合方书坊”把苏工苏作、茶道与书店等融合,形成了集书坊、茶习、工艺、互动为一体的体验空间,为苏州高新区乃至苏州市民再添休闲文化“新供给”。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紧扣“大民生”视野,既看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又看质量民生。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为抓手,增加城乡居民的“隐性财富”,满足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新期待与新要求。
布局现代公共文化体系
创新供给“品质生活”
最近,要将狮山广场建成“苏州城市新地标、苏州城市中心客厅”目标的构想,受到广大苏州市民关注。据了解,未来在山环水抱的“大山水空间”周边,将布置剧场、科技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从而把城市市民活动的丰富性、活力与山水风景完美融合为一体,还山于民,让狮子山成为苏州市民免费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狮山广场项目如何推进上,蕴涵着苏州高新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的“谋篇布局”。而被列入苏州市“十大文化工程”重点项目的高新区文体中心,则是该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另一硕果。
“对高新区文体中心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乏味、功能固化的公共空间,而是开放、共融,让人们能够充分融入的健身、养生、修身之所,感受现代与传统的缱绻。”苏州高新区文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久华介绍,突破“办文化”的老旧思路,高新区文体中心将艺术、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用创意对接起来,创新了众多极具人文特色又创意无限的项目载体。WESG世界电子竞技运动会亚太区中国总决赛等10多项国内外知名文体活动成功举办,在文化品牌构建、文化内涵培育方面“崭露头角”;搭建“湖上书舟”等10个特色项目,在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成立多家子公司;日前,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也正式开始筹建,不断书写着文化供给改革的创新实践。
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精神需求,加快建立普惠、均等、充裕的现代公共文化供给体系,高新区3年内提升了24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扩建、改建4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区各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0%达到或超过省“八个一”标准。与此同时,立足于新建成的区图书馆、文化馆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提升,也丰富了服务形式、拓宽了服务广度,使受益群众数量大大增加。今年苏州高新区还组织开展了全区首届歌唱器乐舞蹈大赛、“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展演、高新区阅读节等大型活动。2016年以来,全区各类文化展演活动300余场,公益性讲座150多场,放映数字电影1000余场,累计惠及群众55万人次。
突出办学均衡化
打造优质教育“培养链”
走进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情浓郁的文艺气息,都让人感觉自己徜徉在一片知识的暖阳中,幸福而又惬意。
近3年,苏州高新区投入资金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20多所,90%学校的教育设施达到江苏省Ⅰ类标准,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5.6%,基本实现优质学前教育全覆盖。同时,该区深入推进实验小学、实验初中等名校的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探索紧密型、托管型和协作型等多种办学模式,既注重片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优质均衡,又突出抓好学校特色培育,努力打造出了一条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初中、高中的优质教育“培养链”。
“大饼摊大了,但是却没有变薄,反过来我们还要做厚、做香。”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校长严建春的比喻形象而贴切。为保持教育质量全市持续领先的基础上,苏州高新区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扎实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人生规划指导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每一位教师都是名师的时候,这样的办学理想才能跟社会预期更加接近。”苏州高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全区深入实施教师职前2个月的“岗前实训”、新教师为期3年的“雏鹰工程”、为期5年的“青蓝工程”,形成骨干教师成长一体化培养体系。不仅实现了全区所有学校市级以上名师全覆盖,而且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在数量上初步实现了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基本均衡。
龙头引领“智慧医疗”
实现15分钟“健康圈”全覆盖
很难想象,停车、挂号、候诊、检查、取报告……这些原本耗时耗力“老大难”的看病问题,如今在苏州高新区的科技城医院却能分分钟解决。只要下载该院全国首创的脱卡结算APP,通过院内定位导航系统,患者就可以按照提示轻松找到自己所要就诊的科室,并在APP上知晓就诊医师及排队等候的准确信息。如果不明确自己该看哪个科室,智能导诊系统还会根据患者不舒服的部位和相关情况推荐就诊,如此快、好、省的智能就医流程着实让记者大开眼界。
为了更加方面老百姓就医,去年3月,苏州科技城医院联合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成立苏州高新区医联体,依托远程会诊等技术手段及“支医帮扶”等活动,逐步建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初步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可以说,苏州科技城医院的一系列惠民措施,让原本冷冰冰的医院形象有了全新的改善,增添了一份温馨,而这也正是苏州高新区医疗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第七人民医院整合附二院优质医疗资源,统筹谋划,将其建成附二院的北区。高新区人民医院加入中国胸痛救治联盟体系并实施传输胸痛救治病历信息,与苏大一附院胸痛中心开展信息网络共享和技术支持。
在医疗龙头的带动下,全区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卫生信息建设工程,实现了全区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避免了在不同机构间就诊时的重复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全区完成了25 万份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录入,建立起居民健康指标监测体系,真正实现了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的功能。
盛 峥 缪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