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进行了一系列具体部署。围绕这一热点话题,苏州的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文化创新创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为全国古城保护工作探路先行,是姑苏区的应然使命。”省人大代表,姑苏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羔表示,过去一年,姑苏区在古城保育活化方面作出了一些创新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随着古城影响力、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文旅消费市场也迎来了“春天”。如何实现“网红”到“长红”的转变?陈羔代表说,将积极争取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落地,把古建老宅、传统民居一体保护,把文物建筑、营造技艺一体传承,把城市更新、业态优化一体推进,形成点线圈面系统交织、整体提升的格局,更好地保护原生态、延续烟火气、展现新活力。
同样面对古城保护的话题,省政协委员、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葛昕建议,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众多,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街区和片区的奖补资金,以奖代补,鼓励先进,激发地方政府对古城的保护热情。由省级财政出资,以省级国资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地方国资公司参与,成立古城保护更新专项基金,依托“政府发起、国资主导、民资参与、多方联动”,积极探索利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解决古城保护更新前期资本筹措和后续融资难题的路径,充分释放古城保护更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省人大代表、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游船部船娘吴娟认为,古城、古镇的保护不同于其他城市建设,在建设更新的同时,还要维持原有风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此,她建议,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由各级政府给予古镇更多支持,设立古镇保护专项资金,更好地保护好全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吴娟代表建议,要深入挖掘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承与创新,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文旅资源境外推介力度,让更多海内外游客爱上江苏。
随着人口的流动,有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成为新移民,存在非遗保护工作后续普查、传承与利用的困难。省政协委员、苏州城市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咏清认为,应对非遗项目资源流动的新情况、新特点,我省亟需开展探索性实践,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相应制度、出台相应政策,形成科学合理的非遗项目资源动态化管理体系。建议要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团体等作用,开展非遗项目资源流动情况调查,摸清现状,尝试建立相关保护机制。
省人大代表,苏州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朱文颖表示,今年初,电视剧《繁花》爆火,实实在在提振了上海旅游业,说明相对于传统城市品牌形象,鲜活、生动的城市IP是一次划时代的升级。她认为,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利益,也需要文化的支撑,作为中国经济最强的地级市,苏州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共生的典范城市,是人们读懂人文经济学的一个实践样本,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繁花”,创造契合城市精神的超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