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底,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8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39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万人——
兜底帮扶 全力稳就业促就业
姑苏区金阊街道石路社区居民任师傅今年52岁,患有四级视力残疾,是一名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社区人社服务专员根据任师傅的情况,前后筛选、比对了10余家单位的招聘信息,并根据岗位要求对他进行了辅导,同时积极联系、走访招聘单位。最终,任师傅成功应聘,成为辖区一家物业公司保安。
近年来,苏州人社部门聚力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建设,不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构建全流程创业支撑体系,努力在推动更稳定更高质量就业方面取得新突破。截至5月底,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8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39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万人。近几年,苏州连续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就业促进工作连续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重点群体“一人不落”
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米”
任师傅所在的石路社区常住人口6223人,其中劳动年龄段4028人。姑苏区人社局副局长薛梅向记者介绍,“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动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石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运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就业系统回流数据,加强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数据比对,安排人社服务专员上门入户调查走访,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建立“一对一”就业援助档案,为其量身定做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三张服务清单,精准开展送政策进家门、送技能进家门、送岗位进家门。今年以来,社区25名失业人员中已有13人实现就业,认定的22名就业困难人员已全部就业。
苏州人社部门坚持党建引领,在全国率先提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概念,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联动各类公共服务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米”。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挂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79个,其中基础服务站32个,特色服务站47个;联合打造的“海棠花红”阵地47个、“暖心驿站”29个、“劳动者驿站”27个。
依托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和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苏州人社部门通过深入社区乡村走访摸排、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等方式,精准锁定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符合认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失业青年、退捕渔民等重点服务对象,确保“零就业家庭清零”,确保公共服务落地落实,进一步提升就业帮扶的针对性、有效性。今年以来,共排查重点对象27608人次,开展政策宣传70042人次。同时,对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实现稳定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兜底安置,鼓励各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按规定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线下线上”齐发力
丰富就业供需匹配渠道
苏州市建筑业零工市场紧邻苏州火车站和高铁北站,是全省首家建筑业零工市场。相城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许新艳向记者介绍,市场通过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等多元化投入,线上、线下为建筑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安居服务、权益保障等一体化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每周三、六举办现场招聘会,去年10月运营以来,已举办线下招聘会40余场,提供岗位近5200个,达成用工意向1600余人。线上市场依托苏州建筑业零工市场网站、短视频等平台,接入“苏心聘”“就在江苏”等省级平台,具有极速撮合、记工记账、工友圈、欠薪线索反映等特色功能。平台启用以来,已有150家企业、65个工种6800余个岗位、2.4万余名零工注册登记。
苏州人社部门拓展灵活就业渠道,推进零工市场建设,面向各类就业群体免费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公共就业服务,依托“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零工市场专区同步提供线上服务,满足劳动者零工求职意向和用工方“即时快招”需求。目前,苏州已建成综合性零工市场5个、专业性零工市场4个、零工驿站4个。
面向各类重点就业群体,以及商贸餐饮服务、建筑、电子元器件等不同产业行业,苏州人社部门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供需匹配问题。今年1至6月全市举办各类招聘专场1006场,入场单位30393家次,发布招聘岗位累计74.04万个次,求职人数累计48.47万人次。同时,上线“就在苏州”一体化服务平台,将全市所有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和重点企业招聘信息汇集到平台,并与苏州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苏周到”App互认共融,引导劳动者通过平台找到合适岗位。截至目前,平台已有1.75万家企业发布有效岗位61.44万个,注册用户76.82万人,累计登记简历1.86万份,累计投递简历4.17万份。此外,还专门开辟“就在苏州”一体化服务平台共享用工专栏,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减少人力资源市场无序流动,重点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季节性用工、“潮汐式”用工问题,提高劳动者稳定性和就业质量,截至目前,共享用工已提供岗位3000多个。
推动高技能人才
与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今年起,市人社部门启动新一轮项目制培训,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打通产业与培训对接机制,通过政府“列清单”、机构“提申请”、联合“组评审”、市场“做检验”方式,有效调动了企业、劳动者、机构等多方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与新经济、新业态、新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全市累计发布重点产业专业(工种)237个,确定承训机构225家,培训合格3.54万人。
健全完善终身培训制度,大力鼓励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支持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与职工培训紧密结合、协同推进。截至目前,全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累计达1632家,占全省近50%,32万人通过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备案企业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核发数均列全省第一。
打通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劳动者技能等级“绿色通道”,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持续擦亮“吴地工匠”竞赛品牌,推动各地、各行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指导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构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一体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推动岗位需求、技能等级和收入待遇相匹配,并发布技能人才部分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探索建立技能人才薪资增长引导机制。
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打破技能人才纵向发展“天花板”,选择苏州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层层筛选、优中择优,自主评选出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优秀、顶尖高技能人才,已有14家试点企业评审出31名特级技师,试点企业数、特级技师数均列全省第一。此外,苏州申报的“机电一体化工”等7个德国AHK项目和“数位电子技术士”等5个台湾地区技术士项目被列入省职业技能比照认定目录,共有185名国(境)外职业技能证书持有者通过比照认定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享受同等技能人才政策待遇。
截至6月底,苏州市今年新增技能人才1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33万人。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谭国明表示,下阶段,市人社部门将瞄准苏州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和25个细分领域需求,探索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数字技能人才制度体系,以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快培养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数字工匠”,为苏州重点产业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多措并举优服务
“全流程”支撑创业
苏大天宫孵化器创办于2010年,致力于打造“科技园孵化器+科创飞地+产业基金+产业资源+科技服务”全链条科技服务模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苏州银川产业园、中新苏滁高新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合作建设科技园、科创中心,打造高质量科创载体。苏大天宫孵化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累计孵化项目300多个,参与投资创业项目近50个,带动2000名大学生创业就业。作为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园,苏大天宫孵化器积极推介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为入孵项目提供服务,助创业者实现梦想。
市人社部门制定出台《苏州市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认定条件、认定程序、目标任务、管理要求等内容,从源头上规范基地的运营管理,引领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向量质并举方向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238家,孵化总面积423.39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实体3.79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4.84万人。
同时,构建创业培训分类分级体系,围绕新经济模式和新就业形态,开发各类特色创业培训项目。据悉,市人社部门落实相关文件,整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社保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15项创业扶持政策,有效发挥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作用。根据吸纳就业情况,将富民创业担保贷款额度调整为15万元、30万元、50万元,贷款累计次数不超过3次,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正表示,人社部门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为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快实践全国首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推动就业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可及。不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形成就业友好型用工环境,完善就业工作考核奖励、“1+4”就业用工服务、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产业园促就业和技能培训评价五大就业促进机制,实现机制稳就业、人力资源促就业、技能提升优就业。锚定“共同富裕”,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打造高质量就业先行城市、争创技能型先导城市,全力保持用工总量和增量基本稳定,稳中能承压、稳中能有进,为稳就业大局作出苏州贡献。
□苏报记者 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