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州园林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作,虎丘塔影园的重建,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姑苏繁华图》《康熙南巡图》等典籍中都有过塔影园的记载,建设选取“蒋氏塔影园”故址,采取“保留、恢复、新建”三大措施,融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塔影园片段,汇成塔影八景,让这一古老园林从典籍记载中重新走回现实。如今,塔影园中的池水再度倒映出虎丘山林的翠绿,虎丘塔也在其中若隐若现,有效恢复和展现了《姑苏繁华图》所展现的塔影园历史风貌。
复原塔影园疏朗简约的整体风格
据史料记载,虎丘山南曾经有两处园林皆名为“塔影园”,其一为明朝中叶文肇祉海涌山庄,其二为清朝乾隆年间蒋重光别业,分别称为“文氏塔影园”和“蒋氏塔影园”。至清嘉庆二年,苏州太守任兆垌将蒋氏塔影园改建为白公祠,中有思白堂,傍有怀杜阁、仰苏楼,分别纪念白居易、杜甫、苏东坡等大文豪。疏泉叠石,花木郁然,为官府公余宴集并往来嘉客游览之所。历经百年兴废,两处园林都已在岁月中零落,风采不存。
为完善虎丘地区周边环境,弘扬古城历史文化,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塔影园的恢复性建设是综合改造工程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自设计之初充分对照《康熙南巡图》、《姑苏繁华图》,追溯《虎丘塔影园记》、《云阳草堂记》、《松风寝记》、《蒋氏塔影园记》等文献记载和历史资料,充分考虑遗产地保护要求,建筑各项设计指标均做了大幅度的让步,前后历经5轮专家论证,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确保了规划建设方案获得最佳的效果。
“布局基调采取充分尊重现状,保留李公祠的基础上,点缀少量古典建筑,复原塔影园疏朗简约的整体风格,配以大量绿化景观及水景,构建塔影园的景观框架。”据介绍,最终塔影园建设选取原蒋氏塔影园故址,总占地2.355公顷,其中建筑面积4466平米,恢复塔影园景区本体景观、新建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修缮李鸿章祠堂三大板块内容,融合文肇祉、顾苓、蒋重光不同历史时期的塔影园片段,汇成塔影八景。
在有限的空间中挖掘更多存量空间
在建设手法上,采取“保留、恢复和新建”三大措施。保留部分以塔影桥、御碑亭和紫藤廊架区域为主,集中古树名木存留较多的景观绿化特点,营造古朴自然的空间风味。恢复部分以寒塘清泉为主体,锦帆径,塔影浜,浮苍阁,随鸥亭白石堆石为手法,重现“碧梧修竹,清泉白石”的核心景观亮点,融合不同时期两园名迹。
记者看到,新建部分在地块南侧,采用一组与山塘街风貌相协调的传统建筑来补充并完善山塘街肌理,作为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充分补充融入山塘沿街两侧晚清至民国年间风格民居及商铺典型吴地风格,形态多样、富于变化。主体建筑采地上地下各一层设置方式,控制檐口高度,完善山塘街肌理,体现塔影园古典园林和街巷民居兼具的独特区域特色。
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景三维建模的技术手段,对塔影园及周边虎丘景区范围在内的三维地形地貌及景观进行了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与建模处理,建立了塔影园及虎丘景区三维数据档案。这项工作不仅为塔影园重建过程中的方案设计调整提供了数字化支持,更为将来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研究、模拟修复、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工作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通过全方位的监测和扫描,保障了山塘街以及街巷民居的稳固性,特别是在地下空间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多层桩基支护,无震动支撑拆除等多重工艺,在有限的空间中挖掘更多存量空间,兼顾风貌及使用。
为展现苏州民俗文化特色提供多种可能性
“绿化总体设计风格不同于古典园林精巧细腻多变,更为体现风景区简约疏朗自然古朴的明代风格。”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保留区域以梳理为主,尽量保存上层高大骨架自然形态乔木,梳理杂树及枯枝,排除病虫害及偏冠等长势不良树木,在平面道路变化和竖向假山变化关键处设置局部中层苗木,加强空间阻隔和转化的效果,通过竹子、茶花、桃花、桂花、杨梅等中层苗木将保留的部分建筑进行掩映,降低建筑的体量感,增强视线的变化度。
值得一提的是,恢复性建设区域水域岛屿以造型松枫为主,强调多维度观景效果,与建筑及水体形成呼应。水体外围区域集中设置以落叶树和观赏花卉组合为主的观赏区域,与曲水流觞的水体景观形成互动。
场地边界区域设置常绿大型乔灌木,以遮挡为主,弱化名居带来的突兀感,局部留白,点缀假山,模拟山势,借景虎丘甬道和万景山庄原有绿化,形成富有深度的景观绿化层次。建成后的塔影园绿化,掩映中重现了水中塔影和树间塔影,逐步呈现出其原有的文人园林风骨。
苏州孕育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正是这样一座以研究、展示、保护苏州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旨的专题文化展厅。建筑装饰布展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共设吴风之源、市井之味、岁时之盛、礼仪之兴、风雅之行五个主要展区。
据了解,各展区不仅包含不同的民俗风情风貌,也对不同的民俗场景进行了复原,为讲好江南文化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故事,以形象化的文化、教育、传承等空间展现苏州民俗文化特色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记者 张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