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这间微型博物馆开在社区里 近百件旧物重现“撤村建居”印记
2021-05-14 18:09:00  来源:姑苏晚报  
1
听新闻

袁泉妹给社区的部分“旧物”。记者陈兆帅摄

本报记者陈兆帅本报通讯员汤越玲

“2000年9月14日,袁家浜一组本地人口43户、外地人口21户,袁埂上二组本地人口30户……”这是老村支书袁泉妹21年前工作日志上的一段文字,记录了她参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一天的“收获”。多年来袁泉妹一直坚持写工作日志,一本本工作日志记录了她的人生轨迹,也记录了从路南村到路南社区的15年变迁过程。

微型博物馆开进社区

昨天,家住姑苏区白洋湾街道路南社区的袁泉妹带着近百件旧物来到社区,交给了社区“微型博物馆”筹备小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日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有旧物铺满了整张桌子。原来,路南社区正在着手打造一间开在社区里的“微型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路南社区是白洋湾街道“撤村建居”的典型代表,由路南村到路南社区的15年变迁过程是城市化建设的缩影,为留住这份珍贵“记忆”,社区向“老村民”们征集老照片、旧手稿等老物件。

社区将居委会二楼两个房间打通,合并成一个80平方米的开放式展览馆。待旧物收集完成后,将放入“微型博物馆”进行展示。“通过旧物展示串出路南村到路南社区的发展轨迹,以小见大,反映城市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品质和水平的提升。”党员葛晨曦说。

旧物重现“撤村建居”印记

衣角磨损得很厉害的格纹衬衫、已经模糊得看不清字迹的钢笔手稿、带着灰尘的证书和书籍......昨天,58岁的袁泉妹送来了自己保存多年的各种会议资料、文件档案、工作日志、证书等。“我到路南村的时候还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有两个孙子了。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这些旧物我一直都保存着。我知道总有一天这些珍贵的‘记忆’会被再次挖掘。”袁泉妹感慨道。

“这是路南村党委换届选举的备案材料;这是路南社区成立揭牌仪式的照片……”袁泉妹一提起这些旧物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在这些老物件中,有一件衣角已经脱线的格纹衬衣格外醒目,“这是路南村最后一任书记张水才的标志性装备。”袁泉妹回忆,村民们只要远远看到这件外套,就知道是张书记来上门了。此外,一沓厚厚的笔记本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上面记录了袁泉妹近三十年来每日的工作内容。由于时间久远,一些早年笔记本中的字迹已经难以辨认。记者翻开其中一本,依稀拼凑出一句话:“2000年9月14日,袁家浜一组本地人口43户、外地人口21户,袁埂上二组本地人口30户……”“从前我在村子里穿梭,现在我在社区里跑东跑西,从来没想到路南村有一天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如今,村民们变身市民享受到各种便利。”袁泉妹说,这些旧物是路南村“撤村建居”的印记,见证了路南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村庄记忆唤醒土地认同感

路南社区党委书记王蕾介绍,路南社区“微型博物馆”将于年底竣工。目前,辖区居民已陆续送来一些旧物,社区将继续通过线上渠道向居民发起征集,征集反映路南村、路南党委变迁的旧物,这些物件将长期在“微型博物馆”内展示。“希望借此定格一个村庄的回忆,让辖区居民在参观过程中加深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也让更多参观的人了解城市发展给人们生活品质带来的提升。”

除了通过旧物对路南社区“撤村建居”的历程进行回首和总结,博物馆内还设有一片“留白”区域。“这片区域象征着路南社区‘明天’的发展规划,未来,在一批又一批年轻党员的带领下,路南社区将以全新的面貌向大家展示‘路南红心’党建品牌力量,为基层治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片‘留白’也将源源不断地扩充、延伸。”王蕾说。

标签:路南;社区;旧物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