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地区发展阶段相似、水平相近、文脉相通,同处改革开放最前沿,作为一个“都市圈”受到广泛认同和关注。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深入实施的关键时期,昨天,随着《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的签署,苏锡常一体化发展跨出了重要一步。
围绕确立的共同目标,苏锡常三市携手并肩、同心协力,下一步将着力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布局,着力拓展开放合作深度,着力实施生态联动治理,着力增强优质服务供给,加快形成空间融合、利益协调、价值认同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携手打造具有国家功能和重要影响的大都市区。
创新资源协同共享
打造国家重点产业创新中心
苏锡常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当前同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怎样借力“一体化”,让创新驱动发展的效应进一步提升和凸显?
更大力度一体化发展,苏锡常将联合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统筹整合区域内科教资源,依托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协调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高技术综合应用服务平台,营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良好生态,形成国家重点产业创新中心。研究统一制订首台套等优惠政策,做实做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区域内新设立国家级高新区一并纳入示范区范围,支持试点经验优先向其他国家级开发区推广。探索发展产业智造服务联盟,专注引导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发展机会协同互补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产业链
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苏锡常三市已拥有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生物医药等领域具备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垂直整合能力。随着近年来三市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步伐加快,相互补强产业链弱势环节、整合产业链优势环节,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做好产业链这篇大文章,苏锡常将联合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机会协同互补。聚焦智能装备、物联网、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融汇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上下游产业衔接配套,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梳理对接区域内产业配套项目,把主动挖潜和积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培育和联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研究共同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去”联合设立营运第三方工业园。
政策制定协同互动
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当前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类领域,苏锡常三市亟须建立常态化合作协商机制,不断提高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
下一步,苏锡常将联合推动区域重大政策制定协同互动。研究建立资源统筹配置机制,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垄断和市场壁垒,构建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格局,营造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集聚的发展环境。探索建立政策协同调控机制,共同推出各类人才引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意见,健全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创新券等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广应用的创新举措,以及普惠性、功能性和竞争性的产业政策等。
设施建设协同对接
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
作为近邻,苏锡常发展关联度高、沟通联系紧密,要进一步密切地缘关系,寻求区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更高程度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共享、提高区域通勤效率势在必行。
在一体化发展新起点上,苏锡常将联合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对接。统筹推动“路、水、空、管、光”五网衔接,率先建设覆盖城乡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联通融合的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重塑“高效集约、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形成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江南风格显著的国际大都市区。坚持以人为本,合力提供普惠便捷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同开展彰显江南文化吴地文明的旅游文化合作,争取率先实现更多的“一卡通”和“互认同”。□苏报记者赵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