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89岁老兵捐出离休金帮扶贫困生 冠名爱心基金启动
2019-07-01 10:06:00  来源:姑苏晚报  
1
听新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暑假是精彩又放松的,但有一些学生却因经济拮据而愁眉不展。昨天下午,一场爱心助学的慈善活动在苏州市盘溪军休所温情上演,当4名苏州学生从89岁的离休干部冯浩鹏手中接过助学金时,全场为之动容。

  就在5月,冯浩鹏向苏州市慈善总会捐出了16万元离休金,并设立“鹏华”助学爱心基金,用于定向帮扶苏州及云南省昭通市贫困学生,这也是苏州市慈善总会第53个个人冠名基金。昨天,“鹏华”助学爱心基金正式启动,首批向4名苏州贫困生及9名云南省昭通市贫困生发放助学金共计50600元。

  清贫生活里保持一颗滚烫的心

  不希望孩子因贫失学

  过了暑假,小付就要升初三了,是初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可就在近期,小付患有脑部垂体瘤达10年之久的母亲,由于保守治疗没有效果,接受了肿瘤摘除手术。虽然手术成功,但高昂的手术费用让这个原本经济就不宽裕的单亲家庭陷入困境。

  小付说,自从母亲生病后,学校、同学以及社会上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纷纷向她伸出援手。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慰藉。特别是当她从冯浩鹏手中接过助学金时,小付的眼眶红了。“我会更加努力读书,不辜负冯爷爷和孙奶奶以及所有关爱我的人,等我长大后,也会将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小付说。

  在此次13名受助学生中,有初中生、高中生,也有大学生。他们大多家庭经历变故、身处逆境,尤其是云南昭通市的贫困生,有的失去了双亲,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他们勤奋好学、自强不息。

  “不希望这些孩子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失学。”在启动仪式上,冯浩鹏哽咽着说。

  冯浩鹏所住的盘溪新村是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新村了,冯老的家在四楼,没有电梯,去年经历过中风的他,腿脚一瘸一拐,上下楼梯显得很吃力,但尽管如此,冯老和老伴从没想过要换新房,对于他们来说,这比战争年代住过的茅草棚好太多了。冯浩鹏说,共产党员就应该坚守好艰苦朴素的传统。

  这套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家居陈设、生活用品都很简单,唯一翻新过的地板,是几年前亲戚帮忙铺设的。这样一对精打细算甚至对自己近乎有些苛刻的老人,对慈善公益却是特别大方。5月24日,冯浩鹏拄着拐杖,与老伴孙建华一起,到苏州市慈善总会将16万元的离休金悉数捐出。

  负责接待冯浩鹏和孙建华的苏州市慈善总会项目部副主任吴成杰告诉记者,做慈善工作七八年了,从没见过像二老一样执着的捐款人。“那天,两位老人家说要将两本存折上的20万元都捐出来。”吴成杰说,照理来说,有人上门捐款,他们不应该拦着,但毕竟老人年事已高,捐钱数目又不小,应该要首先保障好自己的基本生活才是。可是,他们的捐款意愿强烈。

  “你们今天不接收我的捐款,我明天还来,明天不收,我后天再来。”冯浩鹏说。

  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老两口决定将冯浩鹏存折上的16万元离休金捐出。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因为跟随家人逃难,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迫停学了,我深深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孙建华说,希望通过一点微薄的心意表达,让经济困难的孩子能够上学读书,将来好好报效祖国,是老两口内心所追求的。

  助学是冯浩鹏和孙建华长久以来的愿望。去年,冯浩鹏经历了一次脑中风后,身体大不如前,早日了却这桩心事的愿望更加强烈。“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作为一名党龄68年的老党员,我应该响应中央号召为扶贫工作出一份力,这样才是不忘初心,不愧对党和国家。”冯浩鹏说,子女们对于他们助学的举动非常支持。

  家里曾住进解放军

  父亲为共产党保护粮库

  冯浩鹏1931年出生于江阴。因为战争,冯浩鹏的家族一夕之间破产,穷困潦倒。从12岁起,冯浩鹏跟着父母流亡到安徽农村,靠捕鱼捉虾为生,以野菜、山芋藤、豆腐渣果腹,但就算是颠沛流离的岁月,冯浩鹏也没放弃读书,哪里有免费学堂,他就去哪里听课。“我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冯浩鹏说,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江阴传来即将解放的信号。冯浩鹏终于结束了长达6年多的漂泊,跟随家人回到了故乡。家徒四壁穷得慌,就算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冯浩鹏的父母毅然支援前线。当4月21日,作战渡江部队抵达江阴澄江镇时,冯浩鹏一家接待了炮兵部队一个排三四十人,想尽办法将米和白面省下来给解放军吃,而全家人则吃野菜、山芋藤这些食物来填饱肚子。他的父亲,还主动请缨为共产党保护粮库。

  这些举动深深触动了血气方刚的冯浩鹏。1949年7月,19岁的冯浩鹏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军事院校从事文字工作和政治教育。他在部队吃苦耐劳,自愿赴条件艰苦的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曾立过3次三等功。1988年9月,他被南京军区政治干部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冯浩鹏说,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组织和战友都给了他莫大的帮助。1961年,作为随军家属,孙建华来到南京与冯浩鹏团聚,随迁的还有家里的老人和刚满1岁的女儿。为了让冯浩鹏工作上没有后顾之忧,孙建华全职照顾老人和小孩。冯浩鹏每个月的工资,除去寄给老家的,所剩无几。孙建华说,当时每天都要算着钱过日子,过得很苦。冯浩鹏的战友们见状,向他们伸出援手、捐款捐物。虽然两口子没有接受物质上的帮助,但组织和战友们的恩情,让他们铭记于心。

  离休后义务“代班”劳动

  慈善公益活动冲在最前

  1982年9月,冯浩鹏从安徽省军区全椒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岗位上正式离休,但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心,他继续发挥余热,义务劳动服务人民。

  在安徽滁州市全椒县邮政局,冯浩鹏义务担任邮政“编外”工作人员。只要有一线职工请假,他就代班上岗,收发投递、邮寄包裹等,这一干就是3年。

  1985年,冯浩鹏举家迁居到苏州,搬进了盘溪新村。冯浩鹏积极发挥“五老”作用,经常义务在社区讲堂为学生讲革命故事;在盘溪军休所,他主动承担起义务整理报纸杂志的工作;在军休所组织的慈善公益活动中,他积极参与,每次都捐款上千元,在抗震救灾中又缴纳了特殊党费。几年前,冯老决定把江阴的老宅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冯老不止一次地向我提起助学的想法,他要回报社会,回报党。”盘溪军休所副所长张离成说,冯老小病不愿去医院,大病能拖则拖,不肯住院,他总说,自己不给政府财政增加负担。

  与冯老相识了30多年的姜天龙听闻老朋友捐资助学,竖起了大拇指。“老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他和老伴的身体也不好,他还想着帮助别人,捐出那么多钱,的确是很不容易。”姜天龙说。

  “豪华不羡,淡泊自甘。”这是冯浩鹏信奉的一句家训。他说,钱够花就行,捐到更有用的地方,给更需要的人。“我跟老伴一辈子同甘苦、共患难,相亲相爱走到了白头。”冯浩鹏说,爱心基金也是他和老伴爱与陪伴的见证,希望今后,他们的子女还能把这份爱传承下去,给更多人送去温暖。

  苏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阎伟国表示,“冠名基金”是苏州市慈善总会依法向社会募款的重要形式,凡是像冯老夫妇这样热衷慈善事业的,不管是爱心人士还是爱心企业,都可以在总会建立“冠名基金”。“冠名基金”由总会统一管理,受法律保护,保证“冠名基金”的钱是专款专用。同时,总会的“冠名基金”不收取管理费用,捐进来多少钱,就能用出去多少钱。帮扶的范围可以是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等,只要是觉得有困难想要出一把力的,都可以通过“冠名基金”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本报记者林琳

标签:生活;苏州市;冠名基金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