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独树一帜的苏州弹词大师刘天韵
2019-05-16 16: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炳华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16日苏州讯  在盛泽目澜洲公园,有一樽人物的半身铜像,他似乎正深情脉脉地凝望着水势浩淼的西白漾——他挚爱的故乡。年轻一代的盛泽人可能对他不太熟悉,他就是当年享誉曲艺界的苏州弹词大师刘天韵先生。

  

  1907年,刘天韵出生于吴江盛泽镇,故居在毛家弄。其父刘松山,原籍山东,当兵出身,后来转业来到盛泽当了一名水警,娶本地一位小家女子为妻。水警的收入不高,家境贫寒,经常要靠妻子替人缝制衣服以补贴家用。生有二子,天韵为幼子。

  盛泽是著名的丝绸之都,也是名闻遐迩的“书码头”。当年,成千上万的商贾在经商的闲暇,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便是泡茶馆听评弹,因此镇上有多家茶馆书场。南大街毛家弄口的畅乐园书场,规模宏大、生意兴隆,江南评弹名家屡擅胜场于此。天韵的家离畅乐园仅一步之遥,他从小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爱听评弹,又身无分文,只能听“戤壁书”以求得乐趣。

  一次,弹词名家夏莲生在畅乐园弹唱《三笑》。夏氏说唱俱佳,他的演出本是父子双档,但不幸中年丧子,心中悲痛。恰在此时,夏氏说书时经常见到的一个小男孩正倚在墙边听书,神情专注、伶俐可爱,顿时萌生了收他为徒的意愿,以弥补失子之痛。这个男孩就是刘天韵。经与天韵父母谈妥,师傅答应免收孩子学艺的拜师金,但要“跟三年帮三年”,也就是学艺三年,还要做三年没有报酬的帮工。天韵此时11岁,即跟师从艺。

  半年后,天韵随师傅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登台,艺名“十龄童”,在开书前穿着长袍马甲唱开篇,他发声清脆,稚气可掬,夺人耳目,竟一炮打响,艺名大噪,这种被评弹界称为“童子戳”的演出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师傅有吸食鸦片的嗜好,落场后精力不济,天韵所学开篇都是师母所教。书场演出所唱开篇,又每天都要更新,不得相同,天韵必须每天新学一段,以适应演出要求。夏天在闷热的屋子里学唱,严冬在学唱前要把小手浸在冷水里冻得通红,以便弹奏琵琶时手指灵活,其艰辛可知。师母乃琵琶高手,执教严格,天韵尽得其妙。

  

  十七岁那年,天韵终于离开师傅独自谋生。但演艺之路是坎坷的,茫茫尘世,他将何去何从?按照惯例,告别时师傅要赠送徒弟一些珍贵的演出资料(弹词脚本),天韵拿着一大摞纸包,视为珍宝,走到桥上按捺不住,但打开一看,竟然是自己早已背熟的开篇,他大失所望,气愤地将纸包丢入河水之中。他决心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潜心研习说书技艺。

  当时上海的游乐场除了评弹,还有各种戏曲演出,他细心观摩各类戏曲的艺术特长加以采纳。他先做师叔郁莲卿、潘莲艇的下手,又与唐竹坪、王似泉拼成“三个档”合作演出,人称“金吒木吒哪吒”,深受欢迎。《三笑》虽是他的出窠书,但他还是虚心地向名震江南的夏荷生求教《三笑》,精益求精。又向潘莲艇补学《落金扇》,向张梅卿补学《描金凤》,书路渐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演艺界的新锐力量。

  收入提高了,年轻的天韵却抗不住十里洋场声色犬马的诱惑,为了所谓“放松心情”,他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吸毒乃是无底洞,天韵迅速陷入经济困顿之中,他猛然醒悟,要在艺术上攀登顶峰,必须狠下决心,戒绝鸦片。于是把自己锁在亭子间,靠毅力戒烟,烟瘾上来时,他难过得浑身冒汗,在床上打滚,用嘴咬住被角挣扎不已。经过一周的炼狱考验,他奇迹般地浴火重生,从此告别了鸦片,恢复了正常生活。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物价飞涨,演出受到影响。进入1949年,上海实行宵禁,夜场更加冷落。天韵当时借居在沧州书场,楼上有家私营电台,电台邀请他说一档空中书场,他靠这点收入得以维持。上海解放前夕,一天,他深夜唤醒邻居评话家唐耿良,在阳台上目睹国民党军队仓惶逃窜;明晨,又见进城的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心情激奋不已。当闸北尚有残敌顽抗时,他不顾特务寄给他的恐吓信,毅然上电台播唱喜庆上海解放的开篇。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取。

  

  天韵的艺术达到顶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里。解放初,他热情地参加劳军义演。1951年11月,他放弃单干的高额收入,第一批参加上海人民评弹团(即今上海评弹团),成为首批骨干,并被任命为团长。其后,他取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20世纪50年代评弹巅峰时期的领军人物(吴宗锡语)。

  先说编演新书,他带领团员奔赴治淮工地、海岛前沿,深入工厂农村,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演唱。他参与创作的新书,有中篇弹词《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海上英雄》《雪里红梅》《罗汉钱》《王孝和》《小二黑结婚》等,短篇有《学旺似旺》《营业时间》《孟广泰老头》等。他发现《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二诸葛等角色非常适合自己表演彩旦与丑角的擅长,就努力把它改编为长篇,与其徒谢毓菁搭档演出,其幽默的风格大获听众喜欢,摘得上海市首次举办的春节戏曲竞赛一等奖。

  再说整理旧书。他参与了中篇《林冲》《杜十娘》《王魁负桂英》《三约牡丹亭》等的编演。在《王魁负桂英》的演出中,他极力辅佐搭档徐丽仙,让她发挥说唱特长,使《梳妆》《沉箱》《阳告》《活捉》等段子皆成精品。他自己则塑造了义仆王忠这一富有正义感的形象,京剧大师周信芳看了后赞赏有加,把它改编为京剧作品。在与蒋月泉合作的《林冲》中,他演店小二一角,把小二描摹人物的特性演唱得活灵活现。

  还有,他对弹词唱腔的创新,成就不可小觑。陈调乃清代陈遇乾所创,但天韵所唱陈调极富个性,抑扬顿挫,慷慨苍凉,与刻画人物融为一体,已化为自己的血液,是恩格斯所说的“这一个”,属于“刘公号”。最著名的唱段《林冲踏雪》,老一辈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都欣赏过他的演唱。毛泽东听后赞许道:“唱得好!”喜爱评弹的周恩来还跟他认真地切磋书艺。

  他对传统曲牌“山歌调”“乱鸡啼调”“苏州文书调”等也进行精心加工,使它们更富表现力,可以挂上“刘公号”的招牌。现在保留有《三笑》的段子《追舟》的录音,其中刘天韵演船夫,与急于和秋香见面的唐伯虎调侃,唱的就是《山歌调》(也称吴江调),书情紧松有度,引而不发,使人忍俊不禁。《祝枝山看灯》用的是乱鸡啼调,天韵把其中节奏明快抑扬顿挫的干板演绎得出神入化。这些唱段必将成为永远的经典而流传千年。

  

  刘天韵的成就即使仅如上述,他也可称为大师了。可是,他的最高成就乃是他的天才之作《玄都求雨》和《老地保》。这两个中篇都取材于长篇弹词《描金凤》,1959年前后创作成功,成为弹词中的极品。

  《玄都求雨》与苏似荫搭档,演出获得了轰动效应,电台播出录音后取得了超历史的收听率,连评弹界之外的艺术家都来关注这部作品。全国权威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连载了《玄都求雨》的脚本。著名的美学家王朝闻发表了《听书漫笔》一文,高度评价刘天韵的说书艺术。他认为这个作品好似优美的短篇小说,发噱有趣,具有极强的讽刺性,但毫无低级趣味,给人以精神享受。严肃的思想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钱志节(钱笃召)那种似笑非笑、笑中带哭、笑中含泪的心理与情状,细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却很含蓄深刻。这种噱头,不只逗乐观众,也是表现智慧和培养智慧的艺术。

  《老地保》则塑造了一个充满正气、爱打不平的地保洪魁良,他为素不相识、受到冤屈的徐慧兰鸣冤叫屈,不畏权势,丢了地保的饭碗也在所不惜。他终于等到了清廉的巡按大臣白溪,当充满睿智的洪魁良在试探出清官白溪的真相后,抑制不止地呼喊“头上还是天啊”,真是声震屋外,石破天惊,他创造性地为人物设计了激情四射的道白,震撼了书坛,征服了听众。“做人要正当,心里亮堂堂;不怕心里烦,情愿吃粥汤。”满怀正义的老地保形象,可谓独树一帜,永远铭刻在听众的心灵上,铭刻在评弹的历史上。

  

  

  贫苦出身的刘天韵幼年时期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加深文化与艺术的积累。他传授学生时说:“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要多听京剧、昆剧,以加厚艺术底子。”他平素爱种花草,喜养鸟雀,以求艺术的灵气。他追求的目标是极高的,晚年还想编演《阿Q正传》及《刘姥姥进大观园》,可惜未能如愿。

  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对刘天韵的说书艺术十分赞赏,他说:“我很敬佩刘天韵,他说的书,不管是正面或反派角色,都唱得出神入化。”他创造了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和说唱风格。他对所起的角色经常揣摩,为了演好《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一角,曾特地到常州乡下去了解一个从前的巫婆,以体验三仙姑装神弄鬼的特点。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连高等学府上海戏曲学院也邀请他去为师生上课,他对艺术的精深理解,使师生们折服,他的现身说法,博得了师生们的阵阵喝彩。酷爱评弹的陈云老首长曾称赞“刘天韵是个好角色”,并说:“青年演员要多听说表好的传统节目,象刘天韵的《求雨》《老地保》等。”

  1981年4月5日,文艺界从文革的灾难中刚刚走出,陈云就找评弹界的权威人物吴宗锡谈话,提出“要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评弹艺术,这是第一位的。”他谆谆告诫说:“过去艺人都是千方百计钻研艺术的,刘天韵就是如此。”可见刘天韵在老首长心目中的地位。

  

  

  忘我的工作损害了天韵的健康。1960年代初,一次吴宗锡陪同周信芳去观摩天韵的演出,散场后,周信芳除了赞赏他的表演外,惋惜地说:“衰了!”1962年,上海人民评弹团首次赴香港演出,盛况空前,报界有“掌声掀翻屋顶”之誉。但天韵在去九龙的渡轮上突感不适,有小中风的迹象。晚上的演出原来安排有刘天韵、蒋月泉、杨振言合作的《厅堂夺子》,但天韵不能登台。当他在后台聆听两位搭档的演出时,流下了心酸的眼泪。1965年他不幸患脑溢血病逝,终年59岁。

  天韵生前除曾任上海人民评弹团团长(团长卸任后任艺委会主任)外,还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对家乡盛泽梦寐以思,极喜目澜洲景致,曾说:“目澜夕照,水天空阔,使人情思无限,是孕育艺术性灵的!”现在,他的纪念铜像就坐落在目澜洲,这个作品由著名的雕塑家章永浩创作,大画家程十发题词,吴宗锡题写碑文。这是第一座为评弹艺术家专门设计的雕像,奠定了刘天韵的历史地位。

  

  

  

  文后说明

  文章的内容主要根据作者对评话家唐耿良、弹词艺术家刘韵若(刘天韵侄女)的采访资料。此外,参考了吴宗锡《评弹艺术大师刘天韵》(见《上海采风》2017年第5期)、《王朝闻集》第4卷《喜闻乐见》、《评弹艺术》第二集《盖叫天论评弹》,以及上海星期书会988期《书中小人物,书坛艺术家》等。

  注 释

  1、书码头——听书风气很盛的城镇。

  2、戤壁书——吴语,意为不买票,靠着书场的墙壁听书。

  3、出窠书——评弹行语,即向师傅学艺后登台演出的第一部书。

  4、干板——评弹的一种演唱技巧,有节奏的连说带唱,其节奏是:支古支、支古支、支古支古支古支。

 

             图片来源:李炳华、上海风采、馆藏及网络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