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双胞胎误服老鼠药送医急救 苏大附儿院一年收治误服儿童近千例
2019-02-19 09:29:00  来源:姑苏晚报  
1
听新闻

  好奇心重、行动力强,家中萌娃对新鲜事物总感好奇,什么东西都喜欢放进嘴里尝试一番,万一家长疏于照料,安全隐患随之而来。

  据悉,仅2018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各类误服儿童就近千例。成人药物、消毒剂、洗涤剂、杀虫剂……这些毒副作用大的异物一旦被孩子误食,后果不堪设想。

  老鼠药、降压药、电池

  儿童误服事件频发

  就在近日,苏大附儿院收治了一对误服老鼠药的双胞胎宝宝。原来,孩子的爸爸买了一份老鼠药放在妈妈的包里,不知情的妈妈回家随手就放在沙发上。也许是红色药丸比较惹眼,孩子们看到后竟把它送进了嘴里。等爸爸发现时,只见大女儿的嘴唇上粘着红色的老鼠药,而小女儿已不知吃下去了多少。这对双胞胎被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她们洗胃,减少毒物吸收,并给予碱化尿液促进毒物排出。

  好在抢救及时,这对双胞胎没有生命危险,恢复良好已经出院。但是2岁半的女宝宝娜娜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日前,娜娜在家中玩耍时,不慎将家长遗留在墙角的一粒消毒用的泡腾片放入口中。家长发现后紧急送医,但医生检查时,孩子口腔已经被化学品腐蚀溃烂。

  就在娜娜入院治疗的几天时间里,又有两名孩子因误服被送医急救。其中一名3岁孩子被送到预诊台时精神烦躁。爷爷说,因为止咳药表面有糖衣,孙子以为是糖果,偷偷吃了相当于平时5倍药量的止咳药。另一名3岁男宝宝将家中老人的降压药当成糖果吞入4粒,送到医院时,竟还有半粒药片粘在上颚。

  “儿童误服事件在医院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苏大附儿院急诊护士长孙丽华告诉记者,孩子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不能辨别有毒物质。除了药物和消毒剂,儿童经常误食的还包括硬币、回形针、纽扣电池等小物品。

  前不久,就有一名男孩因好奇,不小心吞入纽扣电池,经过查B超、急请消化科会诊、采用胃镜才取出电池。孙丽华提醒,电池存在电极,在体内存留会产生腐蚀作用,危害健康。

  今天是元宵节,孙丽华表示幼儿不宜吃汤圆。因为糯米比较黏,孩子的吞咽和咀嚼能力尚未发育成熟,一旦进食时哄逗、大笑、大哭都有可能造成食物呛入气管威胁生命。

  七成误服在3岁以下

  存管药物家人要上心

  据统计,近年来,儿童误服吞入异物例数呈高发趋势。2018年苏大附儿院收治各类误服儿童近千例,其中3岁以下的占70%,大多发生在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

  孙丽华表示,家长的安全理念很重要。“很多时候恰恰是家长想不到,对药物和消毒剂等保管不到位,才酿成悲剧。”家长应用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不能吃的。

  其次,成人药品要妥善保管。很多治疗咳喘、风湿、腹泻的成人药品,进入人体后吸收快,万一孩子误服有致命危险。“有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会习以为常把一些长期服用的药品放在桌上,这对孩子来说有很大的风险。”孙丽华建议,家中要备有储药箱、储药柜,或者把药物放在高处等小孩无法拿到的地方。

  此外,为使幼儿在服药过程中不产生抗拒心理,很多儿童药品颜色鲜艳,常用糖衣及糖浆包装。家长在日常引导孩子吃药时,应该避免使用“糖果、饮料”等说法诱惑孩子,防止孩子趁家长不注意时偷吃药品。

  孙丽华告诉记者,急诊上曾有一名孩子无缘由地咳嗽了很多天也不见好,后来拍片才发现,居然是他吞下的硬币导致的。很多四五岁的孩子误服了异物,明明身体不舒服,但怕家长责怪却不敢说。孙丽华提醒家长,收好小物品、对幼儿加强看护的同时,不要忽视安全教育。

  6小时内及时送医

  越早治孩子损伤越小

  孙丽华介绍,孩子发生误服异物,所受的伤害程度和误服数量、就诊时间有关系。一旦孩子发生误服,要在0-6小时及时送往医院就医,越早越好。

  对于误服药物的情况,饱腹时与空腹时相比,药物被稀释吸收得慢,损伤会相对小些。孙丽华建议,万一孩子不慎误服药物,家长可以采取家庭紧急处理:首先,不论孩子吞的是什么,第一时间鼓励其吐出来。家长可以把手放在孩子的舌根部位即咽后壁,进行催吐,减少药物吸收。其次,让其喝下略温的米汤、牛奶,保护胃黏膜,阻止药物被快速吸收,这样送医后洗胃的效果就更好。

  此外,如果误食小额硬币等体积小、边缘光滑的异物,送医后可遵医嘱,等待几天观察其能否随粪便排出;如果是钻石戒指、鱼刺、电池等尖锐或危险异物,建议通过内窥镜手术及时取出。本报记者周函

标签:孩子;家长;异物
责编:胡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