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千年古城托起创业者的中国梦
2018-12-18 10:46: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走进平江路上的“缘杨裁缝铺”,身穿古法旗袍的店主杨蓓正在整理货架。在她眼中,一件件旗袍就是她的“宝贝”。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杨蓓并非苏州人,而是一位地道的四川姑娘。2008年,她放弃大学教师的工作,怀揣着创业梦想开了这家小店。如今,小店生意红火,甚至在旗袍定制圈里颇有名气。说起在平江路上创业的初衷,杨蓓介绍,是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苏州人的精致生活吸引了她。

  其实,在姑苏古城里,像杨蓓这样的创业者有很多。改革开放初期,不乏老苏州人白手起家;上世纪90年代,一批敢于挑战的创业者勇敢“下海”;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苏州人被吸引过来,在古城里寻找机遇。正如杨蓓所说,古城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给了创业者追逐梦想的底气,而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和城市更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阐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姑苏古城里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中国梦”离不开古城这个大舞台。

  姑苏人骨子里的执着精神

  让梦想的种子扎根开花

  中张家巷是平江路的一个巷子,这里有一排二层小楼,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里。但是,对今年89岁的陆小娥来说,这一排小楼见证着她曾经的拼搏岁月。

  1973年,44岁的陆小娥是中张家巷居委会主任,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居民,她大着胆子,借钱办起了平江灯泡塑料厂。“当时,办厂可是一件稀奇事,很多人不看好。”然而,陆小娥凭着一股韧劲,硬是撑起了一个工厂,解决了20多个人的就业。

  回想当初的创业历程,陆小娥说,最难忘的是1980年至1989年这段时间。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进苏州,随着经济发展,物资供应不再那么紧张,“凭票供应”逐渐取消。平江灯泡塑料厂迎来了发展机遇,一时间工厂的产量大增,开始赚钱了。“1986年,工厂全年利润有二三万元,一年就赚够了盖楼的钱。”于是,这一年,位于中张家巷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成了平江灯泡塑料厂的厂房。1989年,60岁的陆小娥退休,当年厂里工人每月最高可拿60元,在当时来说,算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陆小娥的创业,无疑借助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同样,对于出生于平江路钮家巷的“同得兴”面馆老板肖伟民来说,他的逐梦之旅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1979年,高考落榜后,肖伟民进了工厂。这一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仅仅3年后,肖伟民就敏锐地感觉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单位里开始流传一个词‘停薪留职’。”这个词撩动了肖伟民的心,1982年,他辞职了。一开始,他靠批发水果再转卖赚钱,1989年在竹辉路上开饮食店,不到3年时间就成了“万元户”。之后,他又几经摸爬滚打,于1995年正式进入餐饮行业,后来创立“同得兴”。

  创业过程中,有失败也有艰辛,但肖伟民从未打过退堂鼓。他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要感谢生活在平江路的父辈们传递给他的精神。“小时候,大院里有一位邻居是京剧票友,他把‘玩票’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成了票友圈子里的名人,而且无论生活多艰难,他从没放弃这一爱好。”肖伟民认为,苏州人向来温婉,骨子里却有一股执着和精益求精的劲头,这也是他日后痴迷“一碗面”,成为“姑苏面痴”的原因。

  古城发展机遇和引才政策

  为创业者圆梦“搭桥铺路”

  离开“同得兴”面馆,回到平江路上,另一位创业者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金谷里”的老板马季华,1992年放弃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下海”创业,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从一开始以代理纸媒和影视广告,到转型做高炮及公交车、户外灯箱等户外广告,每一次马季华都抓住机遇,一步步走向成功。在他看来,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是被“逼”的,城市更新带来的产业改变,让他不得不另想出路。“1996年,我开始做高炮广告,利润可观,后来我开始转型做公交车车身广告,没想到一举成功。”马季华感慨,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让他的创业路越走越宽。

  如果说马季华的成功,靠的是时代变迁带来的机遇和他的敢拼敢闯。到了新时代,“干将坊”和“锦罗吴”等一批创新创业企业的成功,则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其中,“干将坊”是一家创新型文化企业,主要从事仿古铜器制作。在姑苏区一系列创业引才政策的扶持下,企业致力于苏州非遗文化的保护、修复、传承与创新,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今年10月,“干将坊”的3件参展作品“双音编钟”“凤架鼓”“中华和钟微缩版”,亮相第24届法国巴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吸引了西方人的目光。

  姑苏区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市场管理处副处长夏艳洁告诉记者,近几年,姑苏区在创业引才方面下了大力气,创业平台不断增多、人才扶持体系日趋集成化、创业引才服务日趋精准化,越来越好的创业环境让无数创业者来到姑苏、爱上姑苏。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

  古城变身创新创业热土

  步入新时代,姑苏古城越来越开放包容,成了创业者眼中的宽广舞台。不断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融入到古城中来,为梦想打拼。而他们的到来,让古城更加活力四射。

  2009年,从事IT行业的无锡人徐涛走进平江路,开出了第一家“猫的天空之城”,希望打造一家能温暖一座城市的书店。9年时间,“猫的天空之城”在全国开出了53家门店,除了是书店,它更是一家文创产品店。为什么会选择平江路?为何走上文创之路?徐涛说,平江路体现了人们对江南水乡所有元素的想象,背街小巷里充满了生活气息,苏州传统文化在这一条路上保存得很好,而“猫的天空之城”的发展理念与平江路的气质不谋而合。

  离“猫的天空之城”书店不远,是四川姑娘杨蓓开的“缘杨裁缝铺”,专做定制旗袍。2008年,身为大学教师的杨蓓放不下自己的创业梦以及对旗袍的喜爱,在平江路上开了一家做旗袍的小店,“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我很多灵感,是最适合我创业的地方,而平江路又特别有苏州味道。”创业至今,杨蓓始终坚持用传统手工的方式制作旗袍,甚至花心思复原了古法旗袍的制作方法。如今,杨蓓的定制旗袍在北京的定制圈里颇有名气,经常会有客人“打飞的”来苏州找她定制旗袍。

  除了年轻的创业者,老一辈的创业者也在古城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2014年,马季华在国外待了6年后回苏,打造了“金谷里”项目。这里原本是吴县丝织厂的老厂房,现在已成为一个集民国时期风情艺术酒店、高级服装定制店、艺术馆、西餐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古城文旅综合体。“苏州的文化不可复制,我希望打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让传统与时尚相融,古典和现代结合。”这是马季华在事业上重新出发的一个目标。

  观察者说

  古城就是创业者的“造梦空间”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王世文认为,古城作为苏州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中心区,以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为核心特点的苏工苏作一直就是其创新创业精神的经典诠释。大到姑苏城本身,小到姑苏一碗面,宽汤、紧汤、红汤、白汤、重青、免青,发挥到了极致,直至让人销魂神往,再到美誉天下的苏绣,这一切都是姑苏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而这一切又铸就了这座千年古城不变的性格。

  改革开放全面释放了古城创新创业的巨大活力,赋予了其更强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姑苏区在创新创业阶段更是紧抓历史趋势,以更大格局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宜居优势,加快多层次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面深化高层次引才育才制度,深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机制。

  此外,苏州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创新元素,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这种要素作为一种资源禀赋优势日益突出。在新时代,更多的普通创业者紧随新趋势,一如既往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或精心经营一间民宿,或创新开发传统的苏绣,或默默打造一种美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为美好生活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在新时代,姑苏区文化和精神传统优势具有很大潜力,创新创业生态机制也日趋完善,定将激发千年姑苏永葆生机活力,内涵更加丰富。

  记者手记

  创新创业让他们的人生更精彩

  冬日的午后,漫步在平江路上,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在这里,可以坐在茶馆倾听吴侬软语、优雅昆曲;也可以走进“猫的天空之城”,点上一杯咖啡,享受温暖的阳光……整条街呈现出的悠闲惬意,让游客为之着迷,却不知每一家店铺背后都藏着一个勇往直前的追梦故事。

  抱着采访创业者的目的,我走进平江路上的各家小店,倾听他们的故事,一个词始终在我耳边萦绕——梦想!追逐梦想就需要有创新的激情。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者,还是新时代的年轻追梦人,在交谈中,明显能感受到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同得兴”的老板肖伟民从摆摊“卖水果起家,到专研一碗面,成为“姑苏面痴”“;金谷里”的老板马季华放弃“铁饭碗”,投身广告产业,一路不断转型,追求新的发展;猫的天空之城”的开创者徐涛,9年时间“在全国开出了53家门店,同样离不开创新两个字……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透露出的是姑苏人深藏于骨子里的执着与精益求精,而古城给了他们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舞台。

  策划 杨秉灏 沈红娣 撰稿沈红娣 高戬 朱雪芬 胡毓菁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