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侦警察,人们不像对刑警、交警和社区民警那么熟悉。有人说,经侦警察是“白领警察”,接触的都是高智商犯罪,不像刑警那样面对“刀光剑影”,不像缉毒警那样要经受生死考验,也不像社区民警那样烦琐辛劳。事实果真如此吗?
侦查员出差数月是家常便饭
经侦案件的侦办周期比较长,一起案件办一年半载是常事;罪犯往往跨区域作案,涉及的企业、项目遍布全国各地。所以,出差对于经侦侦查员来说是家常便饭,经常在外办案一呆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不着家。
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刘慧告诉记者,去年9月的一天,领导通知她下周一有一名新同志调到大队来工作,让她准备好电脑、办公桌、材料柜等。一切准备就绪,可是刘慧半个月后才见到了新同事小唐。原来,小唐在报到的前一天夜里就跟着大队的侦查员出差去了。小唐回来了,可大队的其他侦查员又出差了。因此,小唐在三个月后才认全了大队里的14名同事。
据统计,去年园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的侦查员人均出差超过5个月,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开展抓捕犯罪嫌疑人,银行账户和资产查询、冻结、限制交易,以及关联企业、项目核实等工作。
分析成堆账册,一坐四五个小时
互联网时代,经侦工作就是要“让数字开口说话”。经侦查案的关键是每一起案件的“资金流”,侦办民警要从一条条资金链顺藤摸瓜弄清楚涉案资金的去向,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找出可疑点,发现破案线索。
在园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的办公室,每个民警的办公桌上都堆着成堆的账册。埋头分析千余页数十万笔密密麻麻的往来明细款项,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是这些经侦民警的工作常态,这极其考验民警的耐心、细心和专业程度。
不久前,园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在办理一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时,因大部分资金走账为现金,常年利滚利、利息复利计入本金再投入的情况十分突出,为了确定涉案金额,侦查员小霍对调取的9卷近千页相关书证和一万余笔银行交易记录进行分析对比,成功梳理出所有投资人的投资金额。案件顺利办结,最终挽回经济损失130余万元。
管辖89种刑案,干到老学到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犯罪案件呈现出智能化、科技化、专业化等特点,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层出不穷,隐蔽性强、迷惑性大,有的案件民刑交织难以定性。
“经侦部门管辖89种刑事案件罪名,一些罪名的追诉标准在不断地变化,相关办案规定也在不断地修改,不断有新知识需要学习,真正要干到老学到老了。”当了30多年警察、干了近15年经侦工作的老任告诉记者,在经侦大队每个民警的办公桌上都放着几本“办案宝典”,其中最新版的《经侦部门管辖的89种刑事案件统一罪名的认定、处罚与相关执法参考》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条文释义与适用指南两本书是标配。为了方便全体民警更好地开展工作,大队法制员小骆将公安部经侦局《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新旧对照表整理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发给每个办案民警。
除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大队每年还会订阅金融、财会、税务等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专业书籍,供民警日常学习和查阅,并鼓励民警根据业务专长和兴趣爱好,主动参加财会、税务、法律等方面的自学考试。
三年发放张贴32万份防骗资料
近年来,各类理财公司和理财平台遍地开花,一些企业名为从事投资咨询、理财咨询,实际上却销售各类所谓的理财产品,并强调高收益、低风险,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案发时,犯罪分子通常已将大量集资款转移或挥霍殆尽,致使大多数案件无赃可追。此类案件的受害者有无业人员、退休老人等群体,也有知识分子、城市白领。有的家庭多年来的储蓄付诸东流,有的家庭因此陷入了严重的经济“黑洞”。
每每看到受害者伤心绝望的样子,经侦民警们更觉得责任在肩。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犯罪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财产受到损失,园区公安分局的经侦民警们会同派出所民警经常深入社区、人员密集场所,以现场接受咨询、张贴宣传画、发放防骗资料等方式,做好防范经济犯罪的宣传工作。
三年来,园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在打击各类经济犯罪、保护群众“钱袋子”的同时,向社会发放张贴宣传资料32万余份,同时借助微信、微博、短信、网上公安机关等平台,适时发布金融犯罪手段、类型等防范知识,提升群众的自防意识。(苏报记者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