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这些90后“双创”青年,让“非遗”“旧貌换新颜”
2018-10-15 11:23: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黄欢 杨频萍  
1
听新闻

  交汇点讯 苏绣、核雕、泥玩、香包——当古老的“非遗”和90后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10月11日,“苏高新杯”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配套活动之一的“匠人匠心”江苏青年非遗传人展洽会在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举行。江苏省53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青年传承人在活动中开展传承项目的创意演示,让“非遗”绽放青春的芳华。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展,这也是时代的考题,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参赛团队人员和10名美方创新创业青年代表也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让我们来看看几位年轻人用热爱和匠心,写出的美丽答案。

  绣三代的“宏大梦想”:非遗登世界舞台,成经久不衰的品牌

  出生于1993年的苏州姑娘郁竹君,人如其名,文静、恬淡,眉宇间自有一种古典江南女孩的婉约。一根细针,几缕丝线,经过她的纤纤素手,变幻出世象万千,彷佛一轴唯美画卷。

  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曾经是外企职员,看上去怎么也不像会和苏绣行业打交道,但是如果你听她娓娓道来家族史,就一点也不诧异她如今“绣娘”的身份。原来郁竹君是名副其实的“绣三代”,外婆是一代“绣圣”沈寿的第四代传人,母亲传承与创新并举,有着“卢牡丹”的美誉,到了郁竹君这辈,虽然90后的性子活泼外向,但是骨子里流淌着传统文化血液的她,还是抵不住这项“针尖上舞蹈”的诱惑,辞去工作,成为外婆和母亲的接班人。

  从五岁就有了第一幅青涩作品到现在绣出的一件件美轮美奂的作品,只有郁竹君自己知道那些沉静寂寞的时光是怎样度过的。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年轻人普遍不太适应苏绣这种“慢节奏”的工作,“目前整个苏州,从事苏绣的85后已经很少了,而我这样的90后就更少了,所以还是感觉到压力的,但也有一份传承的使命感”。

  说到对苏绣这项非遗的展望,郁竹君的心里有着一个更为“宏大”的梦想,“首先当然希望苏绣的未来更加美好,同时我觉得在非遗中,还有很多非常棒但却不那么为人知的项目,我希望它们和苏绣一起走到世界舞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品牌,我愿意为此做出哪怕一点点小贡献。”

  90后海归妹子迷上传统文化,希望太平泥“叫好又叫座”

  也许太平泥叫叫就是郁竹君口中“非常棒但却不那么为人知”的非遗项目,巧的是,它的传承人也是一位1993年出生的“萌妹子”,她叫殷子晴,今年10月刚从英国的一所院校本科毕业回国,就“无缝对接”来到了“匠人匠心”江苏青年非遗传承人展洽会现场为这个有些冷门但却有着悠久历史的非遗站台。

  殷子晴告诉记者,镇江华山太平泥叫叫诞生在“江南第一村”华山村,源于南朝,距今已有千余年。相传有辅佐大禹治水的大将张渤率众将士至华山扎营治水,洽逢久旱无雨,张大帝令掘井取水以解民众缺水之急;井掘成后,张大帝拦住将士,亲自尝水,看是否有毒,不料中毒而亡,面为黑色。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建庙塑像、尊为张王。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取当地粘土,随形就意捏塑出花鸟鱼虫,用女子发簪钻上哨孔,晾干焙烧为黑色,点上颜色。泥叫叫通身乌黑铮亮,如张王黑脸,吹之声音响亮清越,以招张王之魂,祈求太平,太平叫叫名称由此而来。

  殷子晴的父亲对雕版印刷、布老虎、太平泥叫叫等各种传统手工艺十分在行,从小耳濡目染,渐渐的,殷子晴迷上了太平泥叫叫。“我当时在大学里做了一个苏格兰元宵喜乐会,包括太平泥叫叫在内的许多非遗产品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外国朋友非常喜欢。我现在在全英学联负责文化推广的工作,接下来希望能把江苏的非遗传承人带到国外去展示交流,目前正在策划。”

  说到对未来的希冀,时尚靓丽的殷子晴的规划也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接下来会继续深造,选择的专业是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还有就是传承太平泥叫叫这项非遗,不只是单纯沿袭这项手工艺,更多的是创新,开放出更为实用并且受年轻人喜欢的产品,让太平泥叫叫‘叫好又叫座’”。

  “核雕”佳人,“我们的传统很酷!”

  不到三寸的核桃舟,上面雕刻了20多人,甚至每一扇窗户都可以打开。这样的技艺,竟然出自于一个90后的核雕艺人。

  朱蒙佳生在苏州吴中区光福镇,100多年前这个小镇就有了核雕手艺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对这项非遗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4年,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她才开始学习核雕,为了练好这门手艺她还专门拜了师。一个作品,少则两天,多则半年甚至一年,用她的话说,这门手艺,只有耐得住性子,守得稳初心,才可以等到最终的答案。

  朱蒙佳牢记师父教导,用传统的雕刻手法守住传统手工艺,出师后她就踏上了创业之路。但她发现,比核雕手艺更难的,是让别人认可。2014年,21岁的她,初期就遇到了市场波动,一年的辛苦工作只能应付得了房租。第二年市场依旧不景气,眼看着原本熙熙攘攘的市场现在是一周都看不到几个人,做出来的很多作品都无人问津。那段时间她只能在雕刻主业和兼职副业中往返穿梭,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她发现,传统作品,必须通过新的设计和新思维的表达,才能有一个突破点,“有句话说,我们的传统很酷,但只有将新颖活泼的想法和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才能让非遗看得到未来。”

  她开始在雕刻题材上做出变化,把年轻人喜欢的一些形象进行设计绘图,再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小猪佩奇等萌宠就在她手上一一呈现。她也因为自己的创新在江苏省工艺美术赛上获奖。

  从码农到制香人,旁人眼里的“佛系生活”就是他爱的挑战

  眼前这个戴眼镜、有些腼腆的小伙子就是泰州竹泓制香的传承人徐金,怎么看都有点IT男的风格,一聊才知道徐金大学所学的专业正是IT。从“码农”跨界当上了非遗传承人,徐金的非典型创业之路让人颇感兴趣。

  说起竹泓制香,首先就要提到竹泓的特殊性。竹泓镇水网密布,在宋代以前水灾频发,面对频发的灾害,竹泓人开始寻求神灵的保护,因为修建庙宇,供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促使制香业兴盛起来,形成了一个地方性特色工艺。

  “竹泓制香在2012年入选江苏省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制作工艺主要有8个传统步骤,选料、配料、研磨、搅拌、进机、出半成品香、晾干、包装。从选料开始,都产品成形,几乎都是依靠手工。”说起制香,徐金如数家珍,全然没有了一开始的少言寡语,“家里人一开始并不同意我放弃稳定的工作当一个制香人,但我不喜欢所谓稳定的生活,生活应该是充满挑战和尝试的。”就这样,2014年,徐金开始了他的制香生活。有些沉闷,甚至被吐槽“很佛系”,但他却乐在其中,还不断地研发出更加适合现代人和年轻人的香品。

  据徐金介绍,制香产品的适用范围已经从日常礼佛延伸至室内香薰、净化空气、养生保健等,兼具凝神静心、观赏和收藏价值。“传统的制香工艺,要求香品不仅芳香养鼻,还要养神养心,以求开窍开慧,世事通明。”竹泓当地所处之香,由于它通过一整套完备的制香技术和特有的配料要求,始终保持着纯正的香品,深受欢迎。

  交汇点记者 黄欢 杨频萍

标签: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