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惠玉兰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用电负荷集中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北地区,该如何共享能源,尤其是绿色能源?
无论是在政府方面,还是电力行业方面,都已达成了共识:绿色与洁净的潮流势不可挡,通过特高压输送绿色清洁电能将是苏州的最佳选择。
昨天上午,江苏南通,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刘泽洪宣布: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以下简称“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盾构隧道正式贯通。这条隧道的起点在苏州,终点在南通,完美接通了两地的输电通道。
一条“蛟龙”
特高压管廊穿越长江连起苏州和南通
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12条输电通道之一,是华东特高压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于2014年4月21日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同年7月全面开工建设。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淮南—南京—上海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工程起于北岸(南通)引接站,止于南岸(苏州)引接站,隧道长5468.5米,盾构直径12.07米,是穿越长江的大直径、长距离过江隧道之一。工程投资47.63亿元,计划于2019年建成投运。
GIL即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采用金属导电杆输电,并将其封闭于接地的金属外壳中,通过压力气体绝缘。据介绍,苏通GIL 综合管廊工程是世界上首次在重要输电通道中采用特高压GIL技术,两回1000千伏GIL管线总长近3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华东交流特高压环网合环运行的咽喉要道和关键节点,工程建成后,
淮南—南京—上海工程将与已投运的皖电东送淮南—皖南—上海工程一起,形成贯穿皖、苏、浙、沪负荷中心的华东交流特高压环网,这也是世界首个交流特高压双环网,将大幅提高华东电网接纳区外来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一场“变革”
建设特高压引入区外来电实现互济转变
苏州经济发达,能源需求旺盛。2017年,苏州全市平均用电负荷密度为5290千瓦/平方千米,居全国之首。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苏州供电公司总经理陈宏钟接受采访时表示,特高压的建设,能够实现全国范围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是苏州供电公司推进能源生产革命的重中之重,也已经成为苏州各界的普遍共识。
6月14日,±800千伏锦苏特高压直流输送功率年内首次超过600万千瓦,进入大功率运行阶段。2012年12月投运至今,该工程已累计向苏州输送清洁水电达1859亿千瓦时,俨然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大动脉。根据计划,锦苏特高压直流预计满送至11月,满送负荷相当于苏州最大调度负荷预测值的四分之一。
同样落点苏州的1000千伏特高压东吴变电站扩建1台主变压器工程于今年5月11日正式投运,进一步提升了苏州电网供电能力。
昨天,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的正式贯通无疑为引入区外来电打入“强心剂”。陈宏钟介绍说,预计到“十三五”时期末,华东地区区外来电总容量将高达1.1亿千瓦,其中仅江苏就将达到近5000万千瓦。
工程明年建成投运后,华东地区每年可以减少发电用煤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8万吨、氮氧化物47万吨、烟尘6万吨。而苏州电网将全面融入华东交流特高压环网,届时,特高压区外来电供应能力将超1100万千瓦。
目前,接入苏州的第3个特高压工程——白鹤滩水电入苏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启动。该工程将在“十四五”时期为苏州增加800万至1000万千瓦的电源支撑,满足苏州2030年4100万千瓦的远景用电需求。为保障特高压区外来电落得下、接得住、用得好,苏州供电公司加快推进苏州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今年以来,共投产主网工程58项,输电线路202.88公里,变电容量369.65万千伏安。
与此同时,锦苏特高压苏州换流站60万千乏同步调相机工程、500千伏吴江变电站30万千乏静止无功补偿器工程等也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底全面建成投运,将为特高压受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动态无功支撑。
一套系统
“虚拟电厂”削峰填谷让电网运行更加平稳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方式计划室主管王亮说,2018年以来,国网江苏电力推动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升级为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以发挥其削峰填谷作用,进一步提升电网平衡调节能力。
国家电网系统首个居民侧户用储能示范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顺利实施,100套客户侧储能装置、60台充放电桩先后建成,储能云平台完成开发,电动汽车双向充放电技术顺利试验。这些储能装置将实施低谷充电、高峰放电的运行模式,助力电网更加经济高效运行。
苏州的电网侧储能建设也稳步向前推进:8个储能电站的站址确定、16个预制仓式储能项目的布点规划已经完成,根据计划,2019年迎峰度夏前将有18个110千伏站所、20万千瓦的储能负荷参与电网平衡调节。
与此同时,苏州供电公司积极推进能源“信息物联网”建设,按序安装4000个大客户能源监测点、2万户居民能效测量装置,计划年内建成工业园区2.5产业园综合能源服务应用示范点,贯通“物理能源网”、支撑“互联服务网”,进而让风光储输多能互补、电水气热集成优化的能源综合利用方式蔚然成风,引领苏州生产生活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