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昆山此举似乎就是“砸钱”,但这一政策的背后其实是藏着深意和远见的。但是像这样的人才,必须有意识、成体系地培养,才可能“量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将向人们展示的如画美景。乡村振兴具体而言是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很显然,这一切的一切都要靠人来实现,人才是关键。那么,在人才如此吃香、吃紧的当下,“三农”人才从何而来,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苏州各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委托培养定向培养“三农”人才,都是解决人才之
困问题的重要探索。2016年夏天,不到两个小时,96名委培生就被87个村(社区)“一抢而空”,当场签约。这一幕发生在太仓的一场双选会上,在当时成为一道羡煞旁人的风景,足见“三农”人才受到追捧的程度。
今年,在培养“三农”人才方面,昆山再次放出大招:当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走进高等学府接受大学教育,而且入学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书后,将一次性获得全额学费补助,也就是说新型职业农民将享受免费上大学的待遇。
从表面上看,昆山此举似乎就是“砸钱”,但这一政策的背后其实是藏着深意和远见的。从一组数据中或许也能看出些端倪:截至2017年年底,苏州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社达到3947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集体合作农场208家,自主经营面积占全市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的16%;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84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815万元。想想看,这么大的经济体量、这么多的经济样式,这么复杂的市场竞争,再靠“老一套”、老经验岂能驾御得了?现在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不仅要有文化,而且要懂技术,还要会经营。如果不是“爱农”“专农”者,几乎不太可能成为“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为职业的劳动者”,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了。很显然,像这样的人才,必须有意识、成体系地培养,才可能“量产”。否则,就只能望才兴叹了。
说到底,新型职业农民免费上大学是一种政策导向。正如昆山的政策安排设计的那样,旨在激励培养熟悉农业、热爱农村,具备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合在镇村基层农业农经条线、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以及各类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相信只要“三农”人才大量涌现了,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