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中学校长张飞:为双一流高校输送双一流人才
2018-04-16 09: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木渎中学)历史悠久,早在1907年1月,位于山塘街保节局的公立灵岩初等小学堂已立校教学,教学渊源深厚;正式办学则始于1937年木渎地区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事业教育性质的私立吴西初级职业中学。可以说,木渎中学是苏州及吴中地区近现代教育史上创办最早的百年老校之一。悠悠历史,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下,木渎中学要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的一流人才?对此,记者专访了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校长张飞。

  记者:每所学校都有其内在精神特质,木渎中学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张飞:木渎中学是一所具有多年优良传统的老校,几十年来,一代代木中人在砥砺奋进中形成了“敬业、奉献、自信”的老“木中精神”。如何在新时代下继承发扬好“木中精神”,并赋予其新内涵,我和学校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一直在思考“勤朴真雅,先忧后乐”八个字。

  在我看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离不开一个“勤”字,只有辛勤地耕耘,才能有丰厚的收获。而“朴”,指的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研究,都须抱朴求真,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实实在在把学办好。“真”字,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雅”是希望培养学生高雅美好的品格,正能量的精神面貌。木渎中学坐落于天平山下,天平山正是范仲淹祠堂所在地,强调“先忧后乐”,是希望全校师生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更为明确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记者:木渎中学是苏州人家喻户晓的一所老牌名校,在新时期办学,要如何走出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张飞:2010年以来,木渎中学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办学思路,以“以人为本,传承文明,以研导行,开拓创新”为教育理念,制定了“把我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可比的开放性的现代化学校”的奋斗目标。

  从办学者的角度来说,要有良心,要有责任,也要有本领。家长把学生交到你的手上,你就要有良心,要有责任感。一直以来,木渎中学都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遵纪守法,关爱学生,廉洁从教,坚决杜绝有偿家教。

  教育,往大了说,是对国家负责,往小了说,也是对学生的人生负责。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就要负起这个责来,年轻教师要勤奋刻苦,积累经验,快速成长;年长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与趋势。

  记者:很好奇,木渎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教学互动?

  张飞:其实,这个问题是上个问题的某种延伸。在木渎中学,不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是“以学定教”,学生怎么学习,老师相应地研究如何教。自能教育”已经成“

  为木渎中学重要的办学特色。可以这么说,木中积极开展以学生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能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自能教育研究与实践,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能学习能力。特别在竞赛辅导上,木中强调突出自能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举个例子,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必须要自己先去学习相关课程相关知识,而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再提出有效问题,并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在人文课程中,我们教师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就完事,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更多地为其构筑情境,提升其阅读力与理解力,培养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学习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记者:刚才您的谈话中涉及到了课程,能否简单介绍下木渎中学的综合课程?

  张飞:除了科学、人文、实践等个性化课程外,综合课程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它主要分学科课程和德育课程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学科课程的学习上,木渎中学的教学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打破学科间的隔阂,不会将学科孤立或割裂开来。在德育课程上,学校将此课程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每一次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扎实功底与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记者:现在社会上为学生呼吁“减负”的声音很大,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飞:要真正为学生减负,除了客观上减少课业量外,还应当培养学生健康的认知心理。现在许多学生喊作业多、压力大,有客观因素,但一部分也涉及心理问题。许多科学家,研究一个问题,几十年如一日,不知苦不知累,为何?因为他对研究的项目有兴趣,有认同感。

  木渎中学提倡的“自能教育”,正是能更大程度地激活学生潜能,突出自主性、批判性、反思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许多家长和学生对于木渎中学的“培东班”很感兴趣,您能谈谈吗?

  张飞:对一所学校来说,应当咬准教育公平、资源共享的原则准绳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木渎中学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是靠高中三年就能实现,需要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小学培养习惯,初中养成规范,高中则是知识应用集中冲刺阶段。

  为双一流高校输送双一流人才,至少要用六年来养成,而木渎中学的培东班正是为此目标而一直奋斗在路上。尽早打通学段间的隔阂,更早地为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为高校输送更具潜力的优秀人才。

  (崔阳阳 吴军)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