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消费陷阱 物价部门提醒网络购票切勿图快
中国江苏网3月15日讯 当前手机、网络订票购票的方便快捷,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可能。手机、网络订票渐成购票主流,但由于经营模式、平台投入、界面设计等不尽相同,消费者对不同手机购票APP熟悉度不高,相关价格纠纷明显增多。3.15到来之际,物价部门提醒大家,用这种方式购票,千万不能图快,条条框框都得看明白再下手。
网络订票的典型价格纠纷默认收费项目、临时涨价等
据市物价局价格举报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产生的相关纠纷看,网络订票主要涉及默认选项、错标价格、临时涨价等问题。
一些手机APP、订票网站在消费者订票提交订单界面上,默认勾选了“出行保障”(保险费)等类似收费项目,特别是有些手机APP的默认收费项目并不在订单主界面上,而是在下拉菜单或二级界面中,当消费者向运营方反映这一情况时,运营商会以“该项目并非强制性的,在订购过程中可以取消”为由开脱“免责”。
错标价格、临时涨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网站由于产品类型、种类较多,加之春节、寒暑假等旺季期间调价范围大、频次高,造成了错标价格、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从而引发价费纠纷。还有市民反映,在某APP上完成包车服务交易后,出行前被通知所购包车服务已涨价,需补交差价。
有市民反映,某网络订票平台在票源紧张时开通抢票服务,但同一抢票服务有不同套餐,例如消费者可选20元的极速抢票,也可以选择30元的,平台服务介绍上称价格越高的抢票服务成功的概率越大。市民反映20元的抢票套餐很少能抢到票,30元的成功概率确实更高,认为该网络购票平台就是按照消费者出价高低排列抢票顺序,明显是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的抢票套餐,扰乱市场秩序。
多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与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挂钩融合
“客观地讲,目前各类网络购票平台数量非常多,而且网络电商又带有地点流动性、人员虚拟性、行为隐蔽性的共同特点,对于网络购票平台的一些不良经营行为,如果群众不举报一般很难发现。”物价部门的相关人员说,接下来将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规范手机、网络购票市场。一方面,根据群众提供的举报线索,加大对网络购票平台各类不良价格行为的监管规范,积极探索创新对其日常性监管规范的方法途径。
另一方面,将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变孤军奋战为合力攻关,实现与工商、商务等部门的齐抓共管,打造风清气正的市场消费环境。同时,将加强对网络购票平台的诚信经营的规范引导,通过派员上门授课指导、签订诚信公约等方式,激发企业诚信自律意识。
如何避免掉入消费陷阱 执法人员给出五点提醒
那么,我们在日常消费时该如何避免掉入网络订票的各种陷阱呢?市物价局价格举报中心的相关人员给出了五点提醒。
首先,要货比三家、价比三家,特别是订购金额较高的飞机票、高铁票、汽车票时,一定要多看几家,多比较几个渠道,有条件的消费者还可以关注一下线下价格。在网上购票时尽量选择航空、铁路、汽运、景点的官网购票或选择知名度高、口碑较好的其他网络平台购票。
其次,理性消费、冷静消费。针对可能存在的默认勾选收费项目、相关收费项目在二级目录界面等问题,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光图方便快捷,稍稍多花上一两分钟将购票过程看仔细、订单明细看清楚,能点开的最好都点开看看,避免因自己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纠纷。面对名目繁多的促销优惠、领红包、返现等活动,也应该保持冷静,理性地分析自己是否真的得到了实惠,看清享受优惠的同时是否有附加条件,想一想赠送的叫车券之类的物品您是否需要。
第三,主动询价、提前询价。在订票过程中如果对价格存在异议,一定要在决定消费前主动问清价格,而且要问清这样的价格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尤其要注意,有的商家打出来的宣传广告是整体性的,但不一定旗下所有产品都有优惠,有时可能两个产品只有微小差别,而价格却相差不少。
第四,核对清单、谨慎支付。消费者在支付订单价款之前,一定要逐条逐项地核对购物清单,包括订购产品的项目、数量、金额、附加条件等等,如果没看清就支付了,后面维权可能就比较麻烦。
最关键的是索要票据、保留记录。建议消费者一定要养成索要票据的习惯,而且要注意加盖商家的印章、购买产品的明细、消费日期等内容,否则可能无效。若在购买过程中发生价格纠纷,消费者可以采取截图、录屏、留存链接等方式保留证据。(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