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刀”的“天价”,恰似给环保拉响的警报
又是长江“刀鱼季”。近年来,每到这个时节,“江刀”的产量、个头,尤其是一路高攀的价格,令人咋舌,动辄数千元一斤的“天价”频频登上媒体的标题。
其实,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三十年,长江刀鱼虽早有“鲜名”,但还是一种很普通的长江鱼种,价格也很亲民,多数普通老百姓都能吃得起。“江刀”的“天价”是随着近年来捕捞数量的越来越小,物以稀为贵”才凸“显出来的。按理说,生物学意义上的珍稀,意味着珍贵、珍惜、保护。然而,当长江刀鱼来到了经济领域、市场领域、消费领域,珍稀就变成了稀缺,稀缺就变成了“天价”。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现实的悖论与尴尬。
目前,长江刀鱼又到洄游长江的时节,持证的渔船又开始了开捕行动。据张家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老大”预测,今年的“天下第一鲜”还是老样子:个头不大、价格不低,平均每条2两左右,一斤“江刀”至少卖到5000元!“江刀”的“天价”无疑令人咋舌,会引来关注与热议。但是,更需要审视与思考的,其实是隐藏在“天价”背后的东西:为啥“江刀”的产量上不去?为啥“江刀”的个头长不大?怎样才能让“江刀”恢复种群、不再稀贵?
可以这么说,将“江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断了吃货们的念想也好,从控制捕捞环节入手,让“江刀”休养生息也罢,都还只是保护“江刀”的基本选项。因为“江刀”不会说假话,它是在每年用“天价”给环境保护拉响警报——水环境水生态的修复必须继续发力和加码。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早在前年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放眼沿江各地,近年来在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污染排放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和行动。不过,“江刀”目前的生存状况至少说明,期待中的根本性好转尚未出现,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还任重道远,必须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砸,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苏报评论员 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