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家具的老法师
钱琪林制作的燕榫结构的米兜。
钱琪林正在修复一位顾客送来的老式木结构手推车。
这种专门针对红木硬度的刨子,是钱琪林自己制作的。
中国江苏网2月27日讯 在苏州姑苏区虎丘街道玻纤路社区内,有个修旧家具的老师傅。每天,他都会在自己的家门口摆弄家里的各种“旧货”。小到一件摆设,大到一套衣柜,只要放到他手里,不管年代多久远,他都能给你原样修复且不加一个钉子。这位老师傅叫钱琪林,已退休。是位省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手里,修复的名贵老家具不计其数,他还创新发明了“连体”鲁班锁,让这一古老的木建筑锁扣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73年高中毕业后,钱琪林来到位于桃花坞的苏州红木雕刻厂。做过3年理线工后,他进装配车间成为了一名装配木工,从此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40年,在这个普通又让他倍感荣光的岗位上他一直做到退休。木匠是一份苦差使,吃苦吃力同时又时刻需要思考,但是钱琪林自干上这份苦差使后,就无怨无悔刻苦钻研。进装配车间仅仅3年,技术上脱颖而出的他就代表苏州参加全省红木制品青年工人操作技术表演赛,并荣获比赛第一名,这是当时红木家具行业省级评比的最高荣誉。
在单位里,钱琪林以其娴熟的技艺得到同行和领导的交口相赞。他善于将熟练掌握的木工技能,在结构、用材方面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每一件复制的家具制作之中;同时潜心研究传承明式家具制作技术,其中尤其对明、清时期家具的榫卯结构及各类家具特殊结构上研究颇深,工作中能结合传统家具结构的原理进行革新,使每一件精典家具都趋于完美。凭借其出色过硬的技术,他先后负责中南海紫光阁总理会见厅、钓鱼台国宾馆、杭州胡雪岩故居、苏州重元寺等陈设家具的制作,并担任技术指导,家具至今完好无损,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与赞扬。中南海紫光阁雕漆《江山入画图》是一件上镜率极高的红雕漆地屏,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外宾时,这件红雕漆地屏会作为背景经常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在参与这件高2.6米宽3.2米大型作品的部分雕刻作品时,虽然由于作品面积比较大,制作难度大,考验体力又考验智慧,为保持作品的连贯性,操作中他及其团队注重整体性,每一处山水、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树木都力求一致性,经过他们一年的付出,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这件现代艺术瑰宝,这件作品后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他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应邀前往德国一年,在当地多个城市参与古典室内装饰,把中国元素之美带到西方。
长期从事传统家具的修复和制作,钱琪林在这方面取得了非凡的造诣,继2008年获苏州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后,又在2014年2月获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退休后,钱琪林的心始终没有离开传统家具制作和修复。他把个人的传统家具修复和制作工作室开设在北五泾浜28—1号家中。现在他的工作室是修复、制作和展示传统家具的场所的同时,更成为了一批志同道合爱好者交流切磋的好去处,而学艺者上门请教,他总是热情地给予指导无私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