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关注苏州 > 正文

0

全民参与 姑苏区打造苏州古城保护升级版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1-02 09:16:00

  中国江苏网讯 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的古城保护已走过三十多年。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城,苏州一直在努力,特别是2012年成立的姑苏区更是高度关注。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姑苏区作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理应做到为全国古城保护工作可借鉴,甚至对世界范围内的古城保护也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正值十九大刚刚结束之际,《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也已通过市人大三审。近日,姑苏区召集专家、学者,请他们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城献言献策。姑苏区委副书记、区长徐刚表示,古城保护是项大课题,涉及交通规划、环境提升、市政设施、传统民居、旅游发展等方方面面,需要众多居民的参与,也需要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只有跨越了古城复兴路上的一个个障碍物,才能真正实现古城的复兴。

  期待打造古城保护升级版

  对苏州来说,古城保护本质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古城传承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也是几十万市民的栖身之所。综合改造,就是把现代舒适的生活条件充分引进到古城的角落。近年来,随着老新村与老街巷综合整治、“改厕”工程、姑苏区各历史文化片区整治等实事项目的推进,古城居住环境和服务能力正快速提升,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得以保留,文化遗产也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同时,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古城旅游示范区”;不断调整优化区内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建研究机构,增强了名城保护的专业技术实力。也正是坚持民生导向,广大老百姓从中受了益,苏州的各项古城保护工程均入选了当年度的“苏州十大民心工程”。

  城市最大的功能是居住。近年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苏州人特别是年轻人正在逐渐搬离古城,从而形成了现在被戏称为“穷老外”的古城人口结构。这跟市委市政府“一核四城”战略中对姑苏区“核”的定位,是不相符的。“古城保护,不能以排斥发展、牺牲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苏州文史专家徐刚毅说,建设和保护工作如果忽视公众权利,就无法有效调动公众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在他看来,虽然苏州古城保护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且相关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中,但作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应该在现有古城保护的基础上,打造升级版。“我说的这个升级版,就是‘活态保护’。”徐刚毅还说,现在全国都在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苏州应该有新视野,让苏州古城的保护利用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

  今年以来,姑苏区在做好经济、民生发展等工作基础上,全面实施古城保护示范、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老旧区域环境改善提升、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交通综合整治、河道截污清水等六大工程,正在全力打赢古城成片保护、拆违、征收、城市面貌提升四场硬仗。对此,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夏健教授非常赞同。同时他认为,随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通过市人大三审,特别是趁着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契机,应加大古城保护的力度,按十九大精神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期待“风貌”融合全民参与

  “古城保护,很多地方都在做,方法不尽相同,成效也不一样。我觉得,目前苏州古城保护应该首先明确政府做什么、相关企事业单位做什么、区域内的居民做什么。”在夏健看来,这项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即便是政府部门,也有“条”和“块”的划分。应该将保护职责明确落实到所属部门、街道办事处,强化一线保护行政执法力量,实现有效管理。同时,依法制定自主更新和市场化的激励与补偿政策、产业转型升级和传统产业发展的扶持与奖励政策,并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制度,以制度创新持续深化保护工作。

  夏健还表示,在明确各自责任的同时,政府部门还有必要定期召开古城保护务虚与务实工作会议,协商在推进古城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有宏观定论,也可以有阶段性具体意见,供政府部门决策后,对外公示。”徐刚毅也认为,定期举办由专家参加的讨论会,非常有必要,而且要制度化。同时,还要注意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也正因为古城保护涉及面广,还必须吸引大量居民志愿者参与。”

  苏州市非遗保护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龚平则表示,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全方位保护的角度来说,“风”与“貌”必须相互融合。目前,域内有一大批存续状况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民间文学类项目资源,这赋予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灵魂所在与独特神韵。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苏州端午习俗及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轧神仙、孔子文化节、冬至大如年、“枫桥夜泊”等民俗项目;各种织绣、雕刻等苏工苏作的传统美术技艺项目;大量传说、故事、典故的民间文学项目;还有昆曲、苏州评弹、苏式滑稽戏等为苏州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与曲艺项目;更有作为这些传统戏剧、曲艺载体的苏州方言。要让苏州古城的小巷深处还能听到吴侬软语,应该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比那些物态的、样貌的保护更为艰巨、也更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龚平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体现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有传承苏州城市记忆与传统技艺的人,要有展现苏州古城风貌的物,也还要能体验回味传统“苏式生活”。

  靠古城特色打造产业链

  “我们为保护苏州古城,正在陆续搬迁一些居民,新增的医院、学校也设在古城外。这些搬出去后,将增加什么,引入什么,或者说我们古城保护利用的走向是什么?值得思考。”在如今的休闲游、个人游时代,龚平建议,推出不同档次的客栈,满足他们做“一周苏州人”、做“半月苏州人”的愿望,让他们在苏州古城体验苏州人的生活,并在此期间,以苏州古城为基点,游太湖、游古镇,进而壮大苏州的“休闲经济”。同时,要解决好苏州古城的交通问题,建议发展富有古城特色的三轮车、电动车、小游船等公共交通工具。夏健也认为,一座没有产业与良好基础设施的城市,相当于一座空城。要保护好古城,改善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而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产业链,这很有必要。

  古城保护如何来对接具体项目?徐刚毅认为,交通问题是古城需要专门研究的课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古城无法真正实现宜居,也无法吸引更多高端人士进来,更不可能做成大旅游产业。接下来,建议通过建设、管理、疏通相结合,用综合手段来解决交通问题。同时,可以结合古城特点,适度发展环古城水上交通。比如说:在相门城墙边设置水上巴士交通点。这样,可以串起公交、轨道与水上巴士线,为游客提供更多方便;可以结合阊门西街、接官厅等环城河重要节点及周边区域,以及大运河苏州段的周边区域,把活态休闲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打造苏式旅游产业链。另外,在产业布局上,还必须注重与苏州古城有关的产业,比如说:丝绸,可以通过商家来传承江南织造等项目,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古城保护模式。

  龚平表示,作为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又一重要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即将颁布实施。这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十九大报告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将是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又一里程碑,将会有力推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科学保护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苏报融媒记者 管有明)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