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消费小心四大陷阱
中国江苏网9月26日讯 国庆、中秋长假即将来临,根据往年这两个节假日期间以及今年前8个月我市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受理的消费者投诉热点、重点,昨天,市消保委发布国庆、中秋双节消费警示:警惕四大消费陷阱,明白消费。
[预付卡陷阱]
充钱容量维权难
三个经验防范“坑人卡”
相城区有个消费者在购卡时,经营者曾经让其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一次性支付1万元,打6折;另一种是一次性支付2000元,打9折。这位消费者选择了前者。结果因经营者资金周转出问题,店面盘给别人改行,卡内余额泡汤。
去年9月,姑苏区王女士在一家美容会所花9万元买了张年卡,但是钱还只用了三分之二,老板就跑路了,走之前还注销了企业,换了电话,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根本找不到人,王女士只得自认倒霉。
市消保委副秘书长邹一敏说,因预付式消费卡引发的各类纠纷,如今已成为全市各级消费维权部门受理投诉的一个“顽疾”,不仅数量居高不下,而且维权难度大。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消保组织共受理了962件,同比增长45%,民间称之为“充钱容易维权难的坑人卡”。为此,她建议消费者在假期购买预付式消费卡时,多留个心眼,增强防范。
不少经验表明,购买时一次性充值不要过多,可以防范经营户万一发生变化带来的损失。据了解,过去受理的这类投诉中,有相当部分对象是小店家、小企业,这类规模的企业,因本身实力差出现经营变数较大,消费者如果事先充值过多,万一发生变化,损失就很难避免。
此外,购买时如果有疑虑,可事先上网查询下发售企业经营状况也是个自我保护办法。如今,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品牌经营商,登录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均能查询到其相关信息,了解后再买风险少点。
购买时仔细看清合同条款,选择经营规范的店家,以及发现问题及时投诉,并保留好相关票据,作为维权凭证,也很重要。据了解,今年7月1日实施的省消保条例中,对解决预付式消费纠纷出台了多项条款,如十五天内可无理由退卡,卷款而逃可视为“欺诈”等,均为解决这类侵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手机维修陷阱]
先修后开价
不给发票造成维权无据
小毛病修成了大毛病、屡修不好、修理价格产生异议……去年国庆假期,市消保委收到了大量来自手机售后维修领域的投诉。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黄金周期间修理手机要注意防范掉入价格陷阱。
市消保委今年上半年受理的消费投诉显示,有些无良维修商拿到保质期外要维修的手机后,不讲价格先修理。等手机修好后再开高价,消费者一听傻了眼,双方闹起纠纷。
邹一敏说,手机维修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个搞不明白的技术活,尤其是属于保质期外维修的,费用不小。因此消费者修理这类手机时,最好到有公开维修价目表、规范的维修点修理,做到明白消费。如果维修点没有公示维修价格的,则应事先问清价格,包括更换的配件、收取的服务费等,以免产生纠纷。
过去的消费投诉显示,因双方对最后维修价格产生异议引发的纠纷,在这类投诉中占近半的比例。
“维修好了,一定要向经营者索要发票。”邹一敏说,从以往受理的投诉看,消费者提出要发票,有些维修点就会以“今天没有,等有了给您寄过去”等为理由推托。事实上这是他们玩的一个花招。因为没有发票会造成消费者维权无据。
[购买二手车陷阱]
签购车合同看清经销商资质
当心配置被掉包
近年来,二手车买卖日益兴旺,但由于二手车市场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也逐年增长。
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要选择一个信誉好的经销商。买车时要查看经销商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本、经营场地与登记场地是否一致等资质,以防遭遇商业欺诈。
王先生在陪朋友购买二手车时,也看中了一辆皇冠二手车。车上里程表显示,只跑了12万公里,车主要价也不高,才20万元。谁知,3个月后去保养时发现,该车被调了里程表,实际已跑了26万公里。王先生找到高新区某二手车市场内那家经营户理论。结果,那经营户看了他手持的相关票据告诉他,卖给他这辆二手车的人不是该经营户的工作人员,换句话说是“黄牛”。王先生的错在于交易时,没有查看该经营者的相关证照。
其次,在签订购车合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车辆信息务必写详细。如明确约定汽车品牌、汽车标识号码、发动机号码等汽车本身应有的要素,尤其是汽车代码与汽车标识号码应该同时写明,以防止汽车经销商掉包车辆主要配置。还应列明车辆交易的总价款,是裸车价还是包牌价,付款方式和期限。
第三,是确认销售方的盖章名称与购车合同、发票上的名称三者必须一致。根据相关法律,如果出现不一致,一旦发生纠纷调解不成转入司法程序,消费者提出诉讼时,会因诉讼主体不明维权受到影响。
[服装陷阱]
修改吊牌标注虚假信息
可要求3倍赔偿
今年8月,消费者张女士按照服装外挂吊牌的洗涤方法去洗涤,将一件价值3000余元的衣服洗坏。究其原因,在于其吊牌上标注的产品信息,与缝制在衣服内标识所标示的信息不相符。
苏州市消保委今年上半年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显示,今年以来,因产品包装或外挂吊牌标注的产品信息与里面标注不一致而引发的消费纠纷不少,主要集中在服装、散装食品、现场制作食品领域。如商场销售的服装吊牌上贴了一层白纸,上面印有厂名厂址、依据标准、原料成分等信息,但透过白纸可以看到,下面被掩盖部分同样有厂名厂址等信息。这是被修改过的吊牌。
为此,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应仔细阅读产品包装或外挂吊牌上标注的产品信息,看看是否规范,发现缺失或者虚假标注,要向销售人员问清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受到侵权,可以向当地工商、消保部门投诉维权。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品标注如果存在缺失或者虚假标注都属于欺诈。根据新《消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