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交出靓丽新经济“成绩单”
□苏报记者大秋通讯员苏统
中国江苏网讯 今天是第八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本届开放日主题为“统计新动能 服务新常态”。近年来,苏州统计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反映新动能新产业的统计体系建设,推动新动能统计监测取得新进展,客观反映具有苏州特色新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通过数据监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快速崛起,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和支撑。苏州新经济正在孕育壮大,为经济增长释放出新能量、新空间。
新产业加速发展集聚转型发展新动力
以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展现出新经济的独特活力。2016年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52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已成为千亿元级的新兴主导产业。在纳米技术、太阳能光伏、锂电池、云计算、机器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前沿技术领域培育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
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增势迅猛,成为引领产业提质升级的主力。2016年,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171.3%;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增长110.7%;锂电池产量增长67.9%;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25%;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增长29.2%。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高端服务业为引领、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渐形成。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7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9.7%,服务业占比达到51.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4.8%。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高技术服务企业营业利润率16.2%,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7个百分点。
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钢铁行业以技术改造为重点发展方向,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沙钢、永钢、浦项不锈钢、龙腾特钢等企业不断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让本身具有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发出蓬勃的生机。盛虹、天玺纺织品等企业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改造等“机器换人”方式实现产业创新和获得规模效率。
新业态加速涌现开启产业发展新空间
“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带来了销售方式、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网络销售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力量。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共实现互联网零售额28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高出限上批零业平均增速21.2个百分点,占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零售额的比重为12.8%,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抽样调查显示,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584元,比上年增长33%。在线订餐、网络约车、在线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带动“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较快增长,2016年全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3%和17.2%。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与实体经济快速融化发展。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参与B2B、B2C和C2C的电子商务企业超过25万家,覆盖了传统商业、制造业、地方特色产业、生鲜农产品、旅游、外贸等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同程网、绸都网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垂直平台,以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东方市场交易中心、西本新干线等为代表的大宗交易市场平台,以食行生鲜、家易乐为代表的社区服务平台,以江苏一达通、慧贸通为代表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以亚马逊(昆山)、唯品会(昆山)、淘豆网为代表的网络销售平台等。
新主体加速培育释放经济发展新潜力
随着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等政策措施纵深推进,大众创业热潮持续涌动,市场活力得到释放。2016年末,苏州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2.8万户,总注册资本4.4万亿元,苏州成为省内首个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10万户的城市。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3万户,比上年增长27.7%;新增个体工商户10.9万户,比上年增长12.3%。新增私营个体市场主体超八成投向服务业。
同时,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2016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62.9%,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78%。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0.67万件,专利授权量达5.35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比分别达到44.5%和24.8%,比上年分别提高0.7和8个百分点。
新动能加速转换点亮经济发展新希望
当前苏州新旧动能转化速度正在加快,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关口,苏州必须立足新起点、顺应新趋势,把握新常态、寻求新突破,加快形成顺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要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实现由“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苏州智造”的根本转变。要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局面。要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实现苏州从“传统经济”向“现代新经济”转变。要从“人力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以人才高地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竞争高地,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