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关注苏州 > 正文

0

辉映大时代 “昆山之路”从头越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7-07 10:16:00

  昆山开发区

  中国江苏网讯 当地时间6月20日,埃塞俄比亚首个国家工业园阿瓦萨工业园正式运营。作为昆山开发区输送管理、输送项目、输送技术的“三输送”产物,这里承载着这个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开发开放的雄心壮志。由此,“昆山之路”跨出国门,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足迹延伸到了广袤的非洲大陆。

  这个时间节点,距离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评论中首次提出“昆山之路”,过去了近30年。三十而立,对昆山人来说,这30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见证了这个当初的农业小县一路飞奔,奔向制造大市再到现代化产业名城的精彩嬗变。有人总结说,这是一条“敢想、敢当、敢为”的开发开放之路,一条“不等、不靠、不要”的改革创新之路,一条“唯实、扬长、奋斗”的科学发展之路。

  今天,当你行走在昆山9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细细品味这几年的变化,会发现一个历经转型升级淬炼的崭新昆山,正发生着一些微妙而又深刻的改变。从当年经济发展“单兵突进”,到今天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这片“昆冈美玉”“颜值”与“气质”内外兼修。站在大时代的转折点上,昆山人正用自己百折不挠的干劲,把“昆山之路”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白手起家开拓“昆山之路”

  6月中旬,商务部发布了《2016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昆山开发区继续位列第四。自从1992年跻身“国家队”,昆山开发区的位次始终靠前。成绩的取得,靠的是昆山人的闯劲和干劲。

  “昆山之路”的精神实质就是一个“闯”字,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而这条路的起点和源头,正是1984年昆山人自费创办的开发区。

  30年砥砺奋进,昆山开发区成功实现了由自费工业小区到国家级开发区的飞跃。这里,诞生了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县级市第一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第一张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增值税发票……诸多“第一”背后,是昆山人“敢为人先”的魄力和精神。

  让我们先把时间指针拨回到1984年。当年,国务院批准沿海建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这个苏州排名最后的“小六子”农业县自然搭不上车。穷则思变!这一年,52岁的吴克铨是时任昆山县长。“当时苏南几个县乡镇企业搞得很红火,如果跟在别人后面跑,没有出路,搞工业开发区才是昆山要走的路。”深感“担子很重”的昆山领导层,做出了一个超越常规的决策:靠自己的力量兴建工业开发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昆山人,硬是在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自费开发搞出了一个工业小区。

  “我们偷偷搞工业小区,为的就是甩掉‘小六子’的帽子。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既要有顶住压力的勇气,也要有改革发展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干!”6月中旬的一天,85岁的原昆山市委书记吴克铨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目光依然坚定、思路依然清晰。

  没有工业基础,更没有国家发的“准生证”,但昆山人对这个工业小区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拆迁、修路、建厂,一切都是自掏腰包。在审时度势确定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的招商引资政策后,昆山人从上海虹桥机场“蹲点”招来的一个个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

  1984年8月,日本手套厂商苏旺你公司来到昆山,在蛙声阵阵的十几亩稻田里盖起厂房,成为落户开发区也是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一时名动全国。历经7年的埋头苦干,1991年昆山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次年又赢得“国批”,并跻身沿海城市“14+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随后,沪士电子、捷安特、仁宝、纬创、富士康、南亚、统一、丰田、研华……以台资电子企业为龙头的一众行业巨头纷纷抢滩登陆,昆山的外向型经济跃上了发展“高速路”。

  历经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洗礼,昆山已构建了电子信息、光电、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率先“卡位”布局了小核酸、OLED、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引进总部型、创新型、品牌型项目,在做大服务经济、培育品牌企业等方面力求新突破。2016年,昆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0.2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8.92亿元、工业总产值9093.53亿元、外贸进出口722.66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339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1984年自费兴建开发区,到1992年盖上国家级开发区的印章,再到2005年第一次登上全国百强县(市)榜首,昆山人一步一个脚印,靠“敢想、敢当、敢为”的魄力和“不等、不靠、不要”的志气闯出了一番天地,在苏南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树立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步履铿锵启动全面转型

  6月23日,深耕昆山24年的富士康与昆山市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富士康将在昆山投资建设包括新能源电池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智慧物联科技新城、废弃物处置及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等在内的一揽子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50亿元,首期投资约80亿元,为昆山“聚力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富士康在长三角的转型从昆山开始。

  就在20多天前的5月31日,昆山开发区刚刚与进驻昆山16年的纬创集团签署增资协议,纬创将增资5亿美元,对产线进行升级更新。时间再往前到3月1日,神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昆山总部大楼开工建设,这标志着落户昆山17年之久的神达集团进一步扎根发展。

  扎根昆山,永续经营,今年以来昆山企业涌动着一股增资扩产浪潮。而富士康、纬创、神达这些具有“标本”意义的龙头企业,产生了极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凸显了昆山夯实制造业根基、谋求转型升级的积极作为。

  事实上,从“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到“低转高”“大转强”,“昆山之路”上时时处处凝刻着转型升级的烙印。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昆山外贸实现逆势正增长,主要得益于笔记本电脑出口,这也让世人认识到昆山IT产业链之强大。然而,经济的单兵突进,其耀眼光芒往往会掩盖其它潜在的矛盾和问题。GDP增加了,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有无提升?城市变大了,生活环境是不是更好了?百姓有没有得到实惠?这些,都考验着昆山人的发展智慧。

  变革的路径在哪里?答案在于全面转型。

  昆山在巩固既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进军。在全球框架内重构产业价值链,推动资源高效整合。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幅提升社会民生水平……如今的昆山,在“静悄悄”的转型中不断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从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到城市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等“全面开花”,这正是昆山行进中的转型“路线图”。当然,昆山人也明白,转型绝非一日之果,发展还须久久为功。这种冷静、清醒和自觉,是昆山人历经一波波发展危机而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俯下身子搞服务、认真倾听企业意见,这种谦卑的为政态度也让昆山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大潮中有了更加从容的回旋余地。

  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姚林荣认为,昆山走出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全面发展“百花齐放”,并非单纯的量增,而是昆山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质变,城市的规划发展不仅追求生态、生活、生产的需求,更要呈现城市的生机、城市的精神,为的就是让昆山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具“质感”。

  薪火相传烛照精神力量

  这几天,70岁的宣炳龙很忙,他即将再赴埃塞俄比亚阿瓦萨工业园进行考察指导。作为原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受中国开发区协会委托,去年曾4次专程赴埃塞传授经验,并亲自指派两位徒弟常驻埃塞“贴身”指导。

  “昆山开发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高、从高到强,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始终贯穿其中,这也是开发区的主要精神。埃塞俄比亚就是看中了我们的这种发展模式,所以力邀我们去指导,帮助他们建设和开发工业园。” 宣炳龙说。

  回顾昆山这30多年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昆山人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且收获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昆山历经艰难困苦依然挺立潮头的发展密码。其发展历程被世界银行列入经典案例汇编成册介绍给发展中国家,“昆山之路”作为一种发展路径的延展与影响,也远远超出了昆山。

  更为可贵的是,这30多年昆山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敢为人先的精神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吴克铨表示,“敢为人先,这是‘昆山之路’的精神内核。现在提‘昆山之路’从头越,‘越’就是要超过原来的,但‘越’的不是数字和速度,而首先是一种精神。”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昆山之路”不单单是一种路径模式,更蕴含着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和发展智慧。这种精神品质不仅过去是昆山发展成功的最大秘诀,现在和未来也将是推动昆山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昆山市长杜小刚说:“今天,在昆山聚力创新求突破,聚焦富民补短板,努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昆山之路’精神是我们推进‘两聚一高’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了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2015年昆山出台了《市级机关部门全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昆山市公职人员创新激励实施办法(试行)》等六个文件,涵盖“履职保护、绩效考核、创新激励、责任追究”四大方面。以政务服务闻名的昆山,正力图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昆山服务”面临的矛盾问题和瓶颈制约,通过建立“容错机制”,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面对“两聚一高”新任务、新目标,昆山坚持以“昆山之路”精神凝聚强大合力,抖擞精神再出发。姚林荣说:“昆山要在未来转型发展中保持领先优势,关键要靠改革创新,这是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前提。这个过程中,‘昆山之路’作为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之一,不仅绝对不能丢,还要传承好,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