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关注苏州 > 正文

0

碰到难题你会求助“朋友圈”吗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6-07 11:15:00

  调查样本数据显示,经朋友圈求助顺利解决问题的超过92%

  中国江苏网6月7日讯 如今,微信朋友圈作为网络社交的一种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有人在生活中遇到难题,都会顺手求助“万能的朋友圈”。然而,朋友圈真的是万能的吗?记者在社区微调查中的样本数据显示,愿意通过朋友圈求助的人员比例达86%,经朋友圈求助顺利解决问题的超过92%。但人们在求助朋友圈的同时,有时也会遭遇朋友的忽悠和恶搞。像“寻人启事”、“求扩散”等虚假求助信息并非鲜见。

  有问题或疑惑立即求助网友感慨朋友圈真“万能”

  昨天上午,园区加城花园居民小周的左眼角肿痛,而且有点破皮,连续使用了两天眼药水后没有任何效果。不得已,小周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一条求助信息,请“万能的朋友圈”帮忙出主意。不到半小时,小周的跟帖就达到20多条。其中有不少建议小周“去看皮肤科”。而更让小周高兴的是,她的几位医生同学也发来药方,让她试一试。

  朋友圈里,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求助吃饭的地方、购买急需的物品、帮忙砍价、点赞凑数送礼品等。园区东方花园的小胡告诉记者,她有一次去日本旅行,想要买发热连裤袜,但是不知道什么牌子好,就在朋友圈里发了条求助。结果没过几分钟,就有朋友跟她建议买厚木、SLIMWALK,然后还把D值、压力值、价格、能买到的SHOPPINGMALL跟她科普了一遍。“我感觉求助朋友圈就是快,省心,有保障,比自己网上搜索要可靠。”

  朋友圈求助率达86%顺手帮忙有时也会“添乱”

  朋友圈真的是万能的吗?记者这两天先后在园区城邦社区、水巷社区、都市社区、加城社区、新馨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3份,参与调查人群年龄在26-44岁之间。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愿意通过朋友圈求助的比例达86%,求助的内容大多是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也有一部分是情感、工作专业、家电维修等五花八门的问题。求助后能解决问题的超过92%,解决不了问题的大多是情感、工作专业等方面的问题。

  新馨社区的王女士不仅喜欢在朋友圈里求助,也乐意帮助其他朋友。今年春节前,王女士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发出的一条求助信息,称一名小女孩在某商场失踪,其父母亲很着急,求助信息还留有联系人电话等。王女士不假思索地随手进行了转发。

  当天,王女士的丈夫黄先生看到这条消息后,告知是“假求助”。当地民警也反馈说这条信息是假的——对方可能在借助公布的联系电话套取高额话费等。

  王女士表示,她身边的朋友也曾遇到“空气污染”、“传染病传播”之类的“求急转”、“求扩散”谣言。这让一条原本热心的朋友圈求助,演变成了耗费人力资源的恶作剧,也让真正需要求助的信息淹没在茫茫的朋友圈中。

  “朋友圈”也是“资源圈”

  但千万不要散布谣言

  微信朋友圈实非传统意义的朋友圈,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合作伙伴、网络微商等等各类人群,都可在朋友圈里占有一席之地,人员成分多元分布。而微信的各项功能设计,贴近人们的生活场景和使用心理,十分便捷好用,能快速链接各类资源。从这个角度理解,“朋友圈”实为“资源圈”,也因此有了“万能的朋友圈”的雅号。

  昨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市社会工作督导师覃小珊说,人们在享受朋友圈带来便捷的同时,需要保持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是非判断能力。因为对个中“朋友”了解亲疏不一:有的是至亲好友,有的是萍水相逢,有的甚至素未谋面。我们如果“一视同仁”,不加区别地发布所有信息,这无疑存在安全隐患,将自己暴露于安全风险之中。

  覃小珊说,为降低风险几率,同时还能享受到朋友圈的便捷,在日常求助信息发布时,我们应做到“三个区分”。一是区分朋友性质。将圈内“朋友”进行分组管理,不同信息定向发放。二是区分求助信息性质。日常资讯类,可以广为发布,争取短时内获得最多的信息量;而其他涉及个人信息较多的问题,建议还是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了解和求助。三是区分回复信息的可靠度。若非熟人回复,谨慎对待。

标签:

责任编辑: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