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手艺
给笔毛上胶定型
成品毛笔,规整统一。
扎笔,用丝线把笔的根部扎紧。
俞安民(左)与李芳(右)坚守着小店,并在这里日复一日做着传统湖笔。
把没有锋的毛(俗称无头)一根根挑出。
圆笔头,把“搅”好的毛卷成笔头。
对毛料进行整形,这是个反复持久的过程。
注面,把笔头装入笔杆并用胶固定。
笔头底部烫上松香,可以固定底部的笔毛。
中国江苏网3月18日讯 “对于我来说,做笔就是一份工作。既然是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把笔做好。该有的步骤都要有,一步也不能少。”说这话的,是钮家巷社区沈氏笔庄的主人俞安民。俞安民虽是半路出家,但是他的祖辈都是专职做湖笔的,他的手艺来自家传。
俞安民和爱人李芳,现在经营着这家笔庄。夫妻两人坚守着传统湖笔制作的技艺,每天都在店内制作上等湖笔。由于都是手工操作,俞安民的笔庄生产量并不高,一年也就做个3000支左右。这些笔,除了路过笔庄的散客购买一部分外,多数为私人订制。其中就有不少有名的书法家。俞安民介绍,每位书法家的使用习惯不一样,有的要用大笔,有的要用小笔;有的希望笔毛硬些,有的希望软些;还有的要笔锋浓些,有的则想淡些,所以他们使用的笔,多数为订制笔。
湖笔做工细腻,选材优良,深受书画家们的喜爱。在制作工序上,按大类分为水盆、扎笔、装套、择笔、刻字五道,其中每道工序中又包含若干小的工序,总计有一百多道工序。俞安民说,要想做出上等湖笔,除了选材外,每道工序都不能少。在笔庄,俞安民夫妇就分工完成着五大工序,李芳负责水盆工序操作,剩下的工序则由俞安民来完成。
俞安民的祖辈是湖州善琏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善琏大量的笔工离乡背井来到苏州,当时有一百多户四五百人聚集在苏州,抗战胜利后一部分人回到家乡,大部分则留在苏州继续以制笔谋生。解放后苏州湖笔行业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成立了苏州湖笔生产合作社,有人员345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善琏留在苏州的,继而上升为苏州湖笔厂,开创了苏州湖笔的辉煌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湖笔厂转制,工人下岗分流,随着老一辈笔工年龄越来越大,从事湖笔生产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虽还有几家笔庄,但真正自己有能力生产的,已所剩无几。
湖笔的辉煌虽已不再,市场也从大众消费转为了小众消费。但是俞安民夫妇仍然在坚守着传统制笔工艺。在他们看来,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立足的关键是要把每一支笔做好,做精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