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大智能制造技术学院落户苏州 培养机器人行业蓝领
中国江苏网3月16日苏州讯(成蕾 施静之)首次在开放培养领域中开创产学研融合新模式;在工业4.0时代培养高学历的机器人蓝领;在开放教学环境中为地方经济机体益智强身……3月16日,江苏开放大学智能制造技术学院暨苏州工业园区智能制造产学研基地在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大学挂牌成立。该学院旨在借助开放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向全省培养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高级技工。
“此次挂牌的智能制造学院作为江苏开放大学的一所特色学院,深入挖掘开放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随着地方发展的特色而‘动’,围绕地方人才需求而‘转’。”江苏开放大学校长崔新有说,江苏开放大学智能制造学院的建设将着力服务苏州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促进苏州制造业提质增效培养更加专业优质的技术人才。
“机器换人”,机器人技师成为稀缺人才
“30万元年薪招不到一个机器人技工”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江苏制造业“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现状。
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每5排机器人操作设备就有2名专业机器人技师在一旁维护。“为了提高操作的效率与精确度,我们运用了机器人生产线作业,然而这种‘机器换人’并不是不需要人,相反我们更加需要懂得机器人生产操作的一线工人。”经理王振华介绍说,他们每条生产线上的年产值都在1亿元左右,一旦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设备出了故障,损失高达百万元。“我们公司的销售额在以50%的速度增长,现场工程师的数量应该达到80人,而现在却仅有30人在勉强支撑。”王振华说,在苏州工业园区内部,像他们这样状况的企业还有很多,能够操作工业机器人的一线工人成为了供不应求的“香饽饽”。
来自江苏省经信委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去年机器人研制企业超过50家,年产业规模约650亿元,到2017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仅苏锡常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就要达3000家以上,由此造成的操作、维护、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就超过10万人。目前,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相关人才,大多都从事原理研究、本体开发及特种机器人开发等,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较少,开设年限也仅为1~2年,机器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岗位继续教育却一直没有跟上,这留给了开放大学教育充分的发展空间。
联合培养,让学生灵巧学习
“享受江苏开放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苏州工业园区智能制造产学研基地,智能制造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将彻底实现‘零公里’就业,机器人行业的员工将实现‘零距离’继续教育。”江苏开放大学副校长吴进介绍说,江苏开放大学智能制造技术学院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江苏开放大学和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而成,学院将立足园区、服务全省,以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为目标,重点打造精密机械技术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推进教育惠企、教育惠民。
“汇博是苏州工业园区专门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智能制造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深入企业一线工作;企业员工在工作的同时,能够接受教育和培训。”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芳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及全省制造业都面临着“用工荒”的难题,而很多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又被“就业难”所困扰,三方共建智能制造技术学院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用工机制的一种积极探索。
江苏开放大学智能制造技术学院在充分调动全省开放大学机器人专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联合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FANUC机器人(江苏)与苏州大学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推进深度合作的多元化平台建设,不仅为学生设置了包括工业机器人示教与编程、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与维护在内的14门专业核心课程,还打造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机器人仿真实训室等21个校内实训室和14个企业一线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通过“把教室搬进车间,把车间当作教室”,实现学生培养的“私人定制”。
开放教育,培养工业4.0时代蓝领
“一听说江苏开放大学在园区内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报名。”王国平是苏州工业园区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公司产业升级后便用机器人代替了普通的人工作业,面对稳定的工作和日渐被高新技术“淘汰”的中专学历,王国平犯了难。“江苏开放大学远程的教育模式吸引了我。既能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拿到高学历,又能继续留在公司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我原有的维修电工职业证书还可以直接转换为学分,一举多得。”说起对智能制造学院的向往,王国平激动不已。
“江苏开放大学智能制造技术学院将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资源优势和合作优势,促进产教研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为‘江苏智造’贡献更大力量。”崔新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