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村居民收支增速跑过“城里人”
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市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苏州农村居民收支情况。2016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91元,同比增长8.3%,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常住居民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820元,同比增长12.3%,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5.3个百分点。
统计分析,苏州农民不仅会赚更会花,且消费热点趋于多元化。
13.1% “钱生钱”增幅最大
年人均财产净收入3067元
统计显示,2016年,苏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水平17606元高出10085元,高出第二位无锡1533元。相对于2014年之前多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从2015年的8.6%降至8.3%,降了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进入新常态,增速趋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减小,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由2015年的1.97:1缩小为1.96:1。
2016年,苏州农村常住居民四大类收入构成基本稳定:人均工资性收入16364元,同比增长8.3%;人均经营净收入5243元,同比增长4.3%;人均财产净收入3067元,同比增长13.1%;人均转移净收入3017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速最高。据分析,主要增收因素有四个,一是鼓励和引导土地确权,土地流转面积增加,亩均流转收入略涨;二是农村特色经营合作社遍地开花,稳定经营,收益逐年增长,农村居民分红有保障;三是理财产品多样化,百姓闲散资金盘活;四是房地产市场回暖,农村地区房租有所上涨,加之近年来,新型网络理财产品吸引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聚集,提高了居民的利息收入,及农村房屋出租收入增加等促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
19.7% 外出就餐成生活新时尚
年人均在外饮食消费902元
2016年,苏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65.5%上升至68%,提高2.5个百分点。新常态下,农村居民八大类支出全面增长,消费热点趋于多元化。食品烟酒支出依然贡献最大,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三项支出也逐渐成为支撑农村消费支出的重要增长点。
据统计,2016年,苏州农村常住居民食品类消费为4832元,同比增长11.7%;衣着类消费为1058元,同比增长2.9%;居住类消费4468元,同比增长29.1%;生活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为1084元,同比增长16.5%;交通和通信消费为3484元,同比增长6.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为2171元,同比增长2.1%;医疗保健消费为1194元,同比增长9.6%;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为529元,同比增长2.8%。
统计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保健意识不断提升,医疗保健消费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正在不断发生变化。2016年,农村居民用于健康投资增加,人均购买医疗器具及保健品227元,同比增长了14.5%。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村常住居民在外就餐支出比例不断提高,外出就餐成为日常生活新时尚。2016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消费支出由去年同期的754元上升到902元,同比增长19.7%,占食品烟酒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8.7%,比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
20.7% 通信支出快速增长
手机更新换代网购需求旺盛
随着农村家庭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手机与其他电子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促使通信支出呈快速的增长态势。2016年,苏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通信支出992元,同比增长20.7%,其中,通信工具支出247元,同比增长11.1%;通信服务支出745元,同比增长24.2%。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民增收路径,深入推进对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全市先后涌现了骏瑞食品、三港农业、天天鲜等一批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企业。同时,引导企业入驻苏宁易购“江苏特色馆”,开设常熟市、吴中区“直营店”,涌现了“淘豆”电商企业、肖泾电子商务村等农产品电商“领头羊”。全市农村常住居民通信工具更新换代需求旺盛,同时带动通信服务费的增长。
随着教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龄前及中小学生参加各类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的支出增加。2016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学前教育支出136元,同比增长16.7%;人均小学教育支出160元,同比增长89.7%;人均初中教育支出76元,同比增长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