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姑苏城被填埋河道将“重生”
中国江苏网2月25日讯(陈雨薇)“有生之年能看到它恢复原貌,太好了!”2月21日上午,位于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工程现场,挖掘机隆隆作响,71岁的吕梅生听到动静,急忙出门看个究竟。从小生活在平江路的吕梅生,对这条消失了的河道得以重生期待万分。
中张家巷河道,是苏州古城内首个实施的河道恢复工程,总投资1760万元,备受苏城百姓关注。除了这条中张家巷河,苏州年内还将完成湄三河、季家浜、沧浪亭、青龙河等8条断头浜的沟通整治,以打通水系“经脉”。
60年前,把河道变成了街巷
恢复中的中张家巷河东西走向,东边连着护城河,西边连着平江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河道平江河。这3条河形成一个“工”字,曾是苏州市中心直通环城河的最主要河道。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仅从外观辨别,已找不到当年河道的影子,眼前只见一条宽巷,两侧的民居和商铺拆迁已近尾声。
当年参与河道填埋的陈国康来到河道恢复工程启动现场,关于河道消失他记得很清楚:“那是60年前的事了,当时很多住在这一带的人都参加了填河。我们运来泥土石头,挑着倒进河里,足足花了好几个月才填平。”陈国康说,以前这条河可以淘米洗菜,舟楫来往不息。“当时我们填河的时候,想的是可以多一点土地,能多盖房,好走路。后来大家保护水环境的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感到后悔。”
苏州水利局工作人员朱奕告诉记者,街巷的下面就是原来的河道,河床还在。这次恢复工程,以上世纪50年代的地图为蓝本,新开河道约600米,开挖、驳岸、架桥、基坑支护……再在中张家巷河与护城河交界处建1座防洪泵闸。恢复后的河道宽约6米、深约5米,连接护城河和平江河,将使平江历史文化保护区增添江南水城韵味。
而今,拆房挖路让河水回家
苏州古城传统风貌的核心,就是纵横交叉的河道。中张家巷河原址位于苏州平江历史文化保护区,那里曾经水网密布。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南宋《平江图》和明末的《苏州城府内水道总图》中,可以看出古代苏州城内水道体系干支河结构的原貌和前街后河、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由于种种原因,苏州像中张家巷河这样被填埋的河道还有好多条。恢复四通八达的水系格局,已成苏州全城共识。
恢复河道,是一场大考验。填埋一条河只花几个月,而要恢复却要花上好几年甚至更久。以中张家巷河为例,该工程于2010年11月立项后,到2012年底仅完成了仓街以东段200米河道新开工程,仓街西侧由于拆迁工作耽搁,今年1月才结束征地。“被填埋的河道上,早已建起了民房,地下还有无数线管。”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工程监理单位项目总监张其兵解释说,工程难度相当大,一方面河道两侧都是老房子,地基不稳,开工前要先为房子做好固定,并请相关单位做好沉降观测;另一方面,地下管线涉及到自来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多个部门,施工时也要多方进行协调,尽可能不打扰附近居民和营业商铺。
没有一城碧水,哪像江南古城
苏州水利部门介绍,今年年内,苏州将对中张家巷河、湄三河、季家浜、城湾河、青龙河、马家圈河、苏大内河、驳船浜、沧浪亭等城区9条断头浜进行沟通整治,中张家巷河是其中唯一被完全填埋的河道,恢复施工难度最大,预计年内可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中张家巷河是苏州城区河道五纵四横中一条很重要的横线,其疏通意义重大。”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戈春源认为,河道的恢复,除了观赏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环境价值,它们的恢复将为实现平江内河与环城河互通创造条件,使古城的水系更加完善,水利更加畅通,水环境得到整体提升。“水是苏州城市定位中最具价值、最有特色、最具持久性的决定因素,苏州发展要把保护水资源作为铁律。今后,如何更好地延续‘河街相临、水陆并行’的江南水城特色,苏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戈春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