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首页栏目 > 要闻 > 正文

0

江苏"大走访"真情走访办实事 惠民助企促和谐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9-12 06:46:00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确立“改革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的工作导向,从2017年开始在全省党员干部中部署开展“大走访”活动,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把全省企业和城乡居民家庭走访一遍,努力把群众需求摸准、把群众工作做实,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化解各类矛盾,推动中央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基层,以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维护稳定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加强组织协调,确保走深走实“不走秀”

  (一)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对“大走访”活动高度重视,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督查,要求全省各级党员干部结合“两学一做”,把开展“大走访”活动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方法和载体,作为一项牵动全局、事关根本、利在长远的大事来抓。省委在全省县委书记工作讲坛、省管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轮训班和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全会上,对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反复进行宣传动员、部署安排。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部到基层走访调研;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下基层调研时,均向干部群众了解“大走访”活动开展情况,提出明确的改进意见。市县乡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立标杆,把工作难度大、问题矛盾多的村居、群众和企业列为走访对象,由省委常委兼任的三名市委书记分别带头走访村居、企业和居民家庭数十家,帮助协调解决一大批问题。

  (二)周密部署,统筹推进。省委成立由省“两办”、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大走访”活动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2017年年初,省委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学习推广泰州“大走访大落实”、宿迁“三进三帮”活动的通知》,推动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学习推广; 专门举办一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对“大走访”活动进行部署和交流;召开全省“大走访”活动座谈会,交流总结经验,研究深入推进的举措。市县乡均成立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多层次动员、部署、推进。不少地方通过“一月一会商、一季一通报”工作机制,抓紧盯牢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四个覆盖、四个必到”的刚性工作要求,即走访行政村全覆盖、经济薄弱村副处级以上干部必到,走访农户全覆盖、建档立卡户三级机关干部必到,走访企业全覆盖、列统企业副处级以上干部必到,走访社区全覆盖、有征收安置任务的社区副处级以上干部必到。

  (三)全程督查,跟踪问效。将“大走访”列入省委督办事项,2017年上半年已进行两次督查调研,覆盖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涉及625个乡镇(街道、园区)、1123家企业、3197户城乡居民家庭。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督查情况汇报,对活动组织不到位、走访方法有欠缺、问题处理不及时的单位给予通报,并提出明确的整改要求。省委督查意见反馈后,各地对相关问题及活动进度滞后、群众反映较多的单位,开展明察暗访,确保落到实处。各地通过实施一周一汇总、一月一交流、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公示、一年一考核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走访进度、走访效果进行全程了解和督促检查,推动“大走访”活动有力有序展开。

  (四)立体宣传,做强声势。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打造宣传矩阵,通过“大走访”专栏专版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报道和评论,省和部分市县建立活动微信公众号,“江苏大走访”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已突破50万人,吸引了350多个城市网民的关注。有的地方安排新闻媒体跟进活动的具体环节、具体问题,对工作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进行曝光亮丑,倒逼问题解决。有的地方开设“大走访”大讲堂,由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和机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上台交流工作、介绍经验,打造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擂台赛。有的乡镇地区组织开展“帮服故事会”、情景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大走访”活动中的真人真事,增强群众与干部在活动中的双向互动。

  二、履行政治责任,做到干部走企访户“三个全覆盖”

  (一)市县乡干部参与全覆盖。从履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重要政治责任出发,引导和推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和城乡居民家庭开展“大走访”活动,形成“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浓烈氛围。把“大走访”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创新实践,从市级层面到基层党支部、党员干部,层层制定工作表,落实挂钩联系单位和人员,实行“集中走访日”制度,推动各级干部沉到基层一线,逐村逐企跑、一家一户访,一边深入了解村情企情民情,一边广泛宣讲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把群众工作直接做到企业车间和百姓院子。开展“百团千村万企大走访大落实”“三进三帮”“万名党员帮万户”“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各具特色的“大走访”活动,按照“像种子一样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的要求,注重与农户结固定的“对子”,攀持久的“亲戚”,既“走亲”更“走心”、既“结亲”又“结心”。对一些困难特别多、矛盾特别大的农村地区,通过“项目专员”“第一书记”等方式建立派驻机制,变走访为常驻,同时通过“党群连心公示牌”公布党员干部的姓名、单位、手机、微信,让群众随时“看得到、找得着、叫得应”,并要求走访干部列出职责清单、问题清单和服务清单,在知民情解民忧过程中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17年6月,全省参加“大走访”的党员干部人数已达到66.7万人,总体参与率达到98.2%。

  (二)走访企业和城乡居民家庭全覆盖。采取“组团式走访+网格化推进”模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互动互补的全覆盖体系,形成市—县(市、区、园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大走访”格局,力争在2017年9月底前将全省企业和城乡居民家庭都走访一遍,确保“一户不漏、一企不落”。如,泰州市以镇街(园区)为单元网格,组建100个工作团,每团负责一个镇街(园区);南通市组成98个驻镇工作组,实现“市级部门联镇、县级部门联村、党员干部联户”对口联动的走访模式;徐州市组建11个工作队,下设若干工作组,分别挂钩全市174个镇(街道、园区)。在居民家庭走访中,注重在深入上下功夫,做到摸清家庭情况,算实人均收入,帮助拓展增收渠道,并将每户情况汇总成大数据库,实现“点村知户、点户知人、点人知情、点情知策”。在企业走访中,重点在挂钩服务上下功夫,分别开展了“访企业困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访企业需求,帮助化解要素制约”的“两访两帮”活动,以及“走访园区,推进转型升级;走访企业,推进做大做强;走访项目,推进竣工达效”的“三走访三推进”等活动,既帮助企业解决要素供给上的燃眉之急,又梳理解决制度层面上的瓶颈制约。截至2017年6月,全省党员干部已走访城乡居民家庭1900.48万户,覆盖率达到74.3%;走访企业58.4万家,覆盖率达到52.6%。

  (三)发现和解决问题全覆盖。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大走访”的核心环节,做到合理合法的问题全面解决到位、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协调处置到位、不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宣传解释到位,确保在查找问题上不留死角、不留盲点、不留空白,在解决问题上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坚持即知即办;对难点重点问题,从三个环节进行流程化处理:一是会办。制定任务清单,县以下层面可以解决的,明确责任迅速交办;涉及到市级相关部门的,及时交办并跟踪督办;需市级以上层面研究解决的共性问题,通过政策层面统筹,整体研究解决。二是督办。实施全程跟踪管理,明确时序进度,解决一件、销号一件;对进展迟缓、成效不明显的,实行“红黄”预警。三是公示。将问题解决进展情况及时向群众公示反馈,群众满意了问题才算解决。截至2017年6月,全省各地共收集企业、居民家庭反映的问题129.8万个,已解决74.1万个,解决率达到57.1%。据省统计局委托第三方电话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和城乡居民对“大走访”活动的好评率分别达到92.3%和83.6%,对走访党员干部打分平均值分别为9.4分和8.7分(满分10分)。

  三、功夫下到基层,打通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

  (一)针对民生“痛点”,补齐小康建设短板。一方面,治理“收入性贫困”。通过组织企业集中招聘、送岗位上门、发展“家门口”就业,帮助增加劳务性收入;鼓励小工厂、小网店、小物流、小服务、小农场等“五小创业”,增强致富能力。另一方面,治理“支出性贫困”。特别是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通过建立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将一般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出台大病补充保险制度等,标本兼治贫困户的“痛点”问题。在走访干部的帮助争取下,超生子女补办户口、遭遗弃的孩子申领孤儿费、重症农户获取大病补充保险、残疾人享受特殊救助等过去群众不清楚、不会办的政策福利,一一得到落实。同时,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鲜明态度,即知即办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分别开展了“公厕改造、老旧小区整治、车辆乱停乱放治理”等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迅速解决了“小村落亮化、老旧小区更换防盗门、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等一批民生小事,有些地方群众提出的建路灯、设公交站台等诉求连夜得到解决,赢得群众的“点赞”和“叫好”。

  (二)围绕企业难点,破解转型升级“瓶颈”。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化企业走访活动中普遍建立市县乡联动会商机制、职能部门联合会办机制,整合资源力量,定期研究解决企业转型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构筑直通企业的服务快车道。对梳理出的一批政策性难点、热点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实施意见》《关于〈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的贯彻实施意见》《人才安居办法》等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了“税易贷”“暖企惠民”等专项行动,从政策层面上帮助企业逐步破解资金、用工、人才方面的要素瓶颈。针对企业反映审批环节多、办理审批难等问题,积极探索“不见面”审批模式,在各地探索实践基础上,全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明确审批过程中“不见面”是常态、“见一次面”是特例的硬杠杠。

  (三)锁定信访重点,主动下访排解风险。“干部脚上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大走访”活动改变了以往的信访工作格局,由“老百姓一肚子怨气来上访,有的一进门就拍桌子摔板凳”,变成“党员干部走访上家门,老百姓端茶倒水递板凳”。省委强调“大走访”要碰硬问题、啃硬骨头,不能躲着“信访老户”绕道走。各地以全省重点信访积案数据库信息为基础,针对一批长期悬而未决、反复信访的“老问题”,把领导接访下访、包案会办作为“大走访”的突出任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认领“最硬的骨头”,对重点积案动态跟踪管理,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化解,做到“清仓见底”,使“老大难”问题案结事了,信访老户主动停诉息访,化解了一批困扰已久的隐患矛盾,发现总结了“百姓议事堂”“红色帮帮团”“市民茶室”“和谐促进会”“万家安”等一批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2017年上半年,全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2.4%,进京非正常上访人次同比下降45%,来省上访批次同比下降16.2%。

  (四)疏通政策“堵点”,确保发展措施落地见效。在“大走访”活动中,既耐心宣传党的政策,又用心了解政策落实中的“堵点”问题,并尽快完善解决。省市县机关职能部门深入企业和群众中查找影响政策措施落实的突出问题,反思本部门本系统在贯彻中央大政方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改进;寻找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中存在的“短板”与漏洞,努力补齐;梳理工作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和疏漏,迅速完善。针对基层反映“科技创新40条”等一批发展政策落地难问题,相关部门已着手研究制定完善更接地气、可操作、易落地的细化配套措施;针对不动产证办理难问题,省级政策层面已出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指导意见,整合住建、税收、国土等部门业务,让群众在一个窗口、排一次队、交一套材料、5个工作日取证。

  四、着眼常态长效,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四有机制”

  (一)干部下访有制度安排。把“大走访”固化为全省“两学一做”的常态化工作,推动党员干部不仅要自己学得明白,还要对群众讲得清楚,做到知行合一,到基层和群众中践行宗旨,将“合格党员”的评判权交给老百姓。对干部走访时间作出制度性规定,明确市县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每年深入基层开展走访调研的时间分别不得少于两个月、一个月。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走访机制,以“面对面”的实地访、上门访为主,对农村一些空关户、流动户采取电话访、微信访、QQ访。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推动走访活动长流水、不断线,鼓励党员干部与走访对象双固定、一挂到底不脱钩。

  (二)群众反映诉求有高效渠道。把“大走访”活动与民情绿色通道、书记(省长、市长、县长)信箱、政风热线及“江苏12345在线”等现有平台结合起来,统一扎口整合各类诉求,规范民意收集程序,形成互通互补、覆盖全域的民情民意反映机制。建立社情民意直通党委政府决策机构的直通渠道,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阅研民情民意汇总材料,党委会定期研究解决群众和企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少地方还设立了领导干部固定接待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群众评议机关活动,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

  (三)化解矛盾问题有稳定机制。建立发现和摸清问题的工作机制,重点围绕“老百姓生活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摸清底数、掌握第一手情况,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建立梳理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既用心思解决繁琐复杂的群众个性问题,又注重有计划、有步骤、有预案地研究解决农村养老、农村空心化等趋势性问题,同时依托大数据信息平台,完善采集录入、分析研判、交办承办、会办协商、督办落实、结果反馈、回访评价的矛盾问题处置流程。建立分析和反思问题的工作机制,重点是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从根源上进行剖析、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民意参政有规范程序。重点是探索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和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拓宽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的渠道。及时总结推广一些地方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在社区设立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室、政协委员工作室,定期不定期举办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群众见面会,收集社区居民意愿、诉求,听取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标签:

责任编辑:潘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