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首页栏目 > 要闻 > 正文

0

盐城“6·23”特大龙卷风灾后重建纪实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张展鹏 杨绍功 李灿   2017-06-23 07:24:00
最大风力超17级、31841间房屋倒塌受损、9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提起那场肆虐家园的风灾,盐城人心有余悸。
盐城灾区今昔对比图  万程鹏 蒋文超摄
盐城灾区今昔对比图  万程鹏 蒋文超摄
盐城灾区今昔对比图  万程鹏 蒋文超摄
盐城灾区今昔对比图  万程鹏 蒋文超摄

  最大风力超17级、31841间房屋倒塌受损、9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提起那场肆虐家园的风灾,盐城人心有余悸。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人们对盐城“623”特大风雹灾害的最初印象,然而,这绝不是人们对此事的最后结论。

  以人为本,一切让老百姓说了算

  7岁的谢雨涵带着5岁的妹妹,在140平米的两层楼房里跑来跑去。一年前,她们家的三间旧瓦房被风刮倒。“还好我送孩子去幼儿园了,不然一定出事。”奶奶朱秀春感慨道,“新房条件很好,很满意!”

  阜宁县双桥花园是灾后重建最大的安置点,小区配有活动中心、卫生室、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包括朱秀春家在内,共有1032户定居于此。每家屋前都插着红旗,门上贴着“喜迁新居”等对联。

  “从安置点选址,到房屋设计、建设、摇号,全程征求群众意见。”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说,根据老百姓不同需求,制定了进县城购房、进集中安置点、原址重建等安置方式。安置点住房每平米仅900元,购买者还有5.5万元补助。同时建设183套30平方米或50平方米的户型,用于托底安置五保户等困难群体。

  近5000套房屋、超50万平米的工程量、1万多名工人现场施工——面对繁重的重建工作,阜宁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公开招投标制度,并安排群众代表进行监督。此外,党员干部开展“大走访”,收集各方面的意见。

  阜宁县住建局纪检组长单国永和同事一起,到立新新村走访了200多户,家里没人就电话联系,实现了该安置点的“全覆盖”。他说,“大走访”让老百姓的情绪有了通道,将很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盐城20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交付。基层干部们认为,重建最大的原则是“一切让老百姓说了算”。对此朱秀春感受深刻,小区统一规划菜地、附近建有幼儿园,都是她和邻居们提出的建议。

  因人施策,奔小康路上不掉队

  去年风灾中,作为阜宁立新村党总支副书记,陈红明在父亲遇难、妻子和母亲受伤的情况下,强忍悲痛坚持救灾。一年后再次面对记者,他说住上新房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帮助村民致富。

  养猪是立新村的传统项目,如今集中居住,分散养猪已无可能。经过多方争取,立新村获得外界资助,建设大规模标准化养猪场。“第一阶段年出栏1万头猪。10个大户集中养殖,每户又能带动几户村民打工。”陈红明说,有信心在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队。

  不仅是立新村,盐城各受灾点都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就业。射阳县陈洋办事处利用农民画和草编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年轻的妇女学画,让年龄较大的无业人员学手工草编,作品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销售,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1500多元。

  在射阳农民画院,40岁的葛春芳正描绘新画:中间一幢高楼,楼下道路宽畅,行人面带笑容。画名为《灾后重建》,表达她的感恩之心——去年住房被吹倒,现在搬进新居,自己也由小摊贩变成画师。

  葛春芳连说“感谢政府、感谢干部”,这也是受灾群众说得最多的话。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的解说员计心怡觉得,干部们的担当和盐城“好人文化”有必然联系,仅阜宁一县先后有13人当选“中国好人”。

  纪念馆23日起正式对外开放,计心怡之前已演练过无数遍。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纪念馆的结束语——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巨大的进步为补偿;历史的经验,必将成为未来的珍贵鉴镜。

  爱心传递,抚平伤痛迎接新生

  李玉红当了25年的幼儿园老师,一年前家人反复劝她改行,风灾之后再没人提起这事,因为发现她“为了孩子可以拼命”。

  龙卷风刮来时,教室的玻璃全碎,在屋子里乱飞。李玉红用身体护住孩子,自己的脸上和双臂扎满了玻璃片。眼皮上的玻璃碴导致现在左眼视力只有0.25,眉心等处的伤疤清晰可见。她对这些并不在意,她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希望孩子们早日走出阴影。

  记者来到李玉红所在的幼儿园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喊着“我知道,龙卷风来的时候,要蹲下、闭眼、抱头”。一旁的老师说,孩子们基本恢复正常,但天黑起大风时还是会紧张。

  “不光是孩子,大人也要重拾信心。”阜宁硕集社区副主任裴红军说,过去一年他“没休息一天”,即使春节期间,也到灾民家了解生活状况。

  记者随机采访十几位群众,他们说灾难不可能忘记,但总会慢慢好起来,尤其看到重建中各方的努力,感受到爱心传递的力量:

  安置点施工单位、援建单位克服连续阴雨和天气寒冷等不利因素,吃住在工地,质监、审计部门加班成常态;

  供电系统出动“百支队伍、千台车辆、万人大军”,恢复居民用电后继续加班加点;国网江苏电力拿出4600万元,高标准建设安置点电力配套设施;

  各界社会人士守望相助,仅盐城就有2.8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

  “考验面前,我们始终齐心协力、不离不弃!”盐城市委书记王荣平说,正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紧紧依靠群众,才让重建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新华社记者 张展鹏 杨绍功 李灿

  (据新华社南京6月22日电)

 

标签:

责任编辑:潘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