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首页栏目 > 要闻 > 正文

0

点击动辄数十万 “背诗词”为什么这样火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王宏伟 朱秀霞   2017-02-08 07:28:00
昨晚,随着武亦姝在抢答环节以5:3击败彭敏获得第二季冠军,从春节期间回归荧屏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在惊心动魄的角逐中落下帷幕。这档节目10天来成为热点话题,在视频网站上每集的点击量动辄数十万次,新浪微博的“中国诗词大会”话题阅读接近8500万次。一向“高冷”的古诗词,为什么呈现在电视上会成为一个全民话题?

  新华观察

  昨晚,随着武亦姝在抢答环节以5:3击败彭敏获得第二季冠军,从春节期间回归荧屏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在惊心动魄的角逐中落下帷幕。这档节目10天来成为热点话题,在视频网站上每集的点击量动辄数十万次,新浪微博的“中国诗词大会”话题阅读接近8500万次。一向“高冷”的古诗词,为什么呈现在电视上会成为一个全民话题?

  能让全家一起看的是好节目

  节目中那些选手的诗词储备动辄几千首,答题时信手拈来,显得很有风度和学识,有网友赞叹道:“人家的才叫大脑,我的只能叫豆腐脑。”

  16岁的武亦姝,超强的知识储备、机敏沉着的现场反应和笑语盈盈的风度,很多人在网上被这个“00后”圈粉;曾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上夺冠的彭敏现身诗词大会,顺道也带进大批粉丝;工人、快递员等各行各业的参与者,让人们看到原来有那么多人沉浸在承载着传统之美的古诗词里。

  “我们一家三口天天追看《中国诗词大会》。”家住南京碧瑶花园的孙婷云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今年上高一,学习任务繁重,平时看电视的时间以分钟计,但是从去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到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全家一起猜答案,答对答错都是欢声笑语。她说:“去年看‘成语大会’,女儿记住一个知识点,在期末考试时还多拿了一分。当然我们和她一起看节目,目的并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希望全家人的生活中能多一段快乐时光,而这样的时光里有关于文化的记忆。现在的电视节目很多,评价什么是好节目也见仁见智,但我相信,那些能让全家人一起看的,一定是好的电视节目。”

  网上也有人质疑,这个节目比拼的是一个人能记住多少古诗词,但是这种单纯的记忆有多大意义?它能多大程度激发创造?在生活中能起什么作用?对此,新锐作家张佳玮在知乎上的回答获得了1.6万多的点赞,他写道:“好诗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以后他想起小时候的文字,是记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还是‘叫一声阿姨好漂亮,阿姨给你糖吃啊’比较好?”

  也许对于文化根脉的心理共鸣,对于诗意生活的美好向往,是一档背诗词节目能够火起来的社会心理原因,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了全民基础。

  娱乐要以文化作内核

  娱乐当道是当下电视节目被很多人诟病的一个原因,观众们常常看到的是明星带着孩子参加真人秀,小鲜肉和美女做游戏,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关上电视后又觉得内心空空,有文化内涵的节目注定只能曲高和寡吗?《中国诗词大会》和之前成为热议话题的《见字如面》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道:“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类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不唯收视,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一起努力!”

  古诗词的美主要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比较抽象,也比较个人化,如何用电视节目呈现?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节目在环节上做了很多设计,例如通过百人团答题的形式选拔答题选手,请文化学者担任点评嘉宾解读文化之美,采用“飞花令”的PK形式增强对抗性,观众可以微信同步答题的形式提高参与度……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体会古诗词之美有门槛,而题材的特殊性又注定了没有任何国外节目可以借鉴,因此准备这10期节目花了接近一年时间,虽然收视率要等10集播完才能统计,但是节目目前收获的美誉度令节目组很开心。除了节目环节的设计外,还有一支50人左右的出题组是节目的幕后英雄,颜芳透露:“他们当中既有学术大家、文化学者,也有一线教师,出题的原则是避免生僻、高冷,既要让观众觉得熟悉,又能对答题者形成挑战,这个难度甚至超过了给研究生出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是节目的特邀嘉宾,和蒙曼、王立群、康震等文化学者负责点评诗词和选手表现,他在节目中不时说出“吟诵的是诗词,但我们感悟的是灵魂”这样的金句,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一档电视节目,娱乐是皮相,文化是内核,没有娱乐性,节目就让人难以亲近,而没有文化,节目则易娱乐至死。点评嘉宾们都会用简短而精到的评论,将古诗里的人物、事件、情怀与当今社会、与观众们的心灵对接,上升到人生感悟甚至哲学的高度。他说:“我们希望能在节目很欢乐、观众也很开心的时候,通过适当的几句话,给节目增添一点沉甸甸的东西,如果我们在节目里说的某些话,能触动观众们的内心,并且多年以后还能记住,那这个环节就成功了。”

  传统文化从冷知识变热话题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央视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节目,把传统文化中的冷知识,成功转化成公众关注甚至参与的热话题。

  颜芳表示,节目的定位就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希望带动全民重温并感受诗词之趣,让传统文化来滋养心灵。

  “通过诗词的火,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看到在娱乐化盛行的同时,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原创文化综艺节目背后体现的文化自信,原来除了考试之外,还有那么多人在读在背在领悟古诗词之美。”郦波曾参与过成语大会、汉字大会的策划,对近几年传统文化的兴起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

  在他看来,诗词是中国语言和文字最美、最凝练的表现形式,包含着一群人最容易共鸣的价值取向,即所谓的“诗言志”,因此千百年的古诗词就是一脉流淌的文化基因,也是民族前进的一种原动力。尤其是人们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常常有“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的感慨,而通过古诗词这样的传统,则可以唤醒一个群体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成长记忆,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家园,也是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来源之一。

  本报记者  王宏伟 朱秀霞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