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今年已签订1261部电梯加装协议 老旧小区装电梯不再“老大难”
因业主意见难统一,老小区装电梯一直是个“老大难”。记者从26日召开的中国老科学家技术工作者协会“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研究成果现场推进会上获悉,从前3年仅完成3部电梯加装,到今年签订1261部电梯加装协议,南京既有住宅增梯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当日,与会人员来到鼓楼区马家街40号中国药科大学社区实地调研。该社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住户98户,90%以上为老年人,其中不少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国药科大学77岁的退休教师沈子龙住在5楼,过去为了接送孙子,每天不得不上下楼十多趟,爬几层就要坐下歇一歇。“想过把房子卖了,又舍不得,毕竟住了20多年。”今年7月加装电梯项目启动,让他彻底打消搬家念头。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社区计划加装7部电梯,目前已完成4部并投入使用。外建的电梯通过廊桥与原有房屋连接,外观看起来浑然一体,电梯运行中也听不到明显噪音。项目负责人武震说,施工方根据每个单元的地质情况设计不同施工方案,确保乘梯安全性和舒适度。每部电梯的安装总费用在45万元以内,除去政府补贴的20万元,剩余部分根据楼层情况由住户按比例分摊,1楼、2楼住户不出钱。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局长郭宏定介绍,据估算,南京实际具备增设加装电梯条件的规模将近2万部。但过去3年,南京全市只完成3部电梯加装。“面临业主意见统一难、政策渠道不畅通、资金筹集压力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去年9月,《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实施办法》出台,简化申请、办理手续的同时,明确本幢或本单元房屋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即可增设电梯,政府对不同层数的住宅楼给予14万—20万元不等的补贴。今年,南京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纳入民生35项实事,确定在主城六区推进1000部电梯的加装。
政府提供补贴、帮助协调等措施只是起个推动作用,增设电梯的主导权在于业主。每一个项目的最终完成,背后都有巨大的协调工作量。秦淮区江宁路35号小区一次性增设3部电梯,离不开牵头人徐先生的努力。整整5年,徐先生进出居民家中做工作不下800次,业委会开会协调108次。当业委会开到第50次的时候,11位成员中有9位因意见不统一选择退出,徐先生抱着小孙子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形成统一意见。“在南京,这样的增梯故事还有很多。”郭宏定说。
截至目前,南京已有1261部电梯签订书面协议,912部完成初步设计,874部通过规划部门初审,481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180部进入施工阶段,14部完工。
郭宏定也坦言,目前在增设电梯上依然存在群众协调难、补偿标准统一难、后续使用规范难等难题。由于居住在不同楼层的业主对于增设电梯的态度截然不同,导致增梯工作往往卡在协调群众意见这个环节上。“南农大社区55栋一位80多岁的老人,爱人长期住院,老人家独自住在顶楼6楼,每天还要自己爬上爬下去食堂打饭。由于他所在的单元租赁户较多,大多是年轻人,大家觉得装电梯并不是十分急需,低楼层住户顾虑很大,也不同意安装电梯,老人怕影响邻里和谐只能作罢。”
在增设电梯过程中,关于高层业主是否应该对底层业主给予补偿争议较大。有专家学者坚持政府应当出台补偿标准,但法律界人士和一些业主则认为每个住宅楼情况不一样,不宜出台统一补偿标准,应由业主自行协商。郭宏定说,目前南京的经验是要为居民搭建议事平台创造沟通的条件和渠道,让各方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使用不当有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增设电梯的后期长效监管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增设后的电梯没有落实相应的管理责任人,没有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存在无人监管的隐患,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据了解,南京正在探索建立增设电梯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增设电梯业主的安全培训和电梯公司监管力度。
本报记者 顾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