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 赵伟
大咖说:全球能源领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能源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区域综合能源规划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技术副总监 延星
大咖说:能源互联网以电力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更多更好利用为优先,通过多种能源协同,促进能源系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运行和发展。
清华大学电机系助理研究员 蔡元纪
大咖说:创新能源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整个能源行业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前沿研究和产业培育,清华大学于2014年11月批复成立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发挥清华大学在电气、材料、热能、核能、水利、信息、环境、建筑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建设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力争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深具影响力的新一代能源研究领域的战略决策智库。聚焦能源互联网行业发展,记者走进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进行专访。
问:能源互联网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能源互联网
答: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优先。通过多种能源协同、供给与消费系统集中与分布系统大众广泛参与????,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价值流的优化配置,促进能源系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运行和发展。
习近平主席提出能源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我国面临能源、环境双重压力,按原有模式下去,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013年底至2014年初,我国大面积地区出现严重雾霾,惊醒国人。从那时起,国人对环境问题越发关注。而环境问题的出现与化石能源的大量、无节制、低效率使用密切相关;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尽的一天,因此必须要改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也就是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必须进行能源革命。从深层原因看,能源革命源于能源生产力和能源生产关系的矛盾。目前,不仅我国,整个人类社会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均以化石能源为主,而且传统能源发电比重偏高,亟需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拥有一大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先进技术——光伏、电储能、电动汽车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能源的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应现有科技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能源供应形势十分严峻。综合来看,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上进行根本性改变,推进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这就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和地区性能源互联网的强大内在动因。
问:目前,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进程如何?
答:根据目前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进程,能源互联网注册公司的数量从2014年的不到500家,已发展到2019年5月的4000多家,每年都在翻倍增长,这也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同时,首批国家级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申报数量接近300个,总投资额近3000亿元。获批的55个示范项目的总投资额接近800亿元。这些示范项目的申报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多为企业自主行为,因为这些项目自身具有良好的商业性,只要市场机制允许就可以实现盈利。二是国企民企平分秋色,在申报及获批的示范项目中,两方数量都是各占一半,体现了大众参与发展能源互联网的格局。就目前的建设现状来说,示范项目于去年开工,今年年底前就会有不少的成果展现出来。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的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局域能源互联网的新能源微网示范项目,等等,也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另外,还有很多项目其实也同属于能源互联网范畴,但没有申报。
问:从55个示范项目落地建设的过程看,有没有一些经验的积累?
答:示范项目落地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最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引导模式颇见成效。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各种所有制的项目得以较为均衡地推进。一线城市的示范项目推进比较好,因为一线城市政府的动力较大,有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政策给予具体支持的力度较大,有适宜的商业模式作为盈利保障,因此推动得比较快。值得提出的是,55个示范项目中,不一定都能通过最终评估,也就是说,有可能一些项目会被“摘帽”,被排除在国家示范项目之外。这给地方政府也敲响了警钟:不要在不具备相应条件下,抢“国家项目”,要想做,就得创造好各种需要的条件、环境,再来争取。
问:针对目前我国的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情况,您认为在哪些方面应采取措施?
答: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成立了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发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白皮书》,率先制定了多个行业标准。但在政策制定、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商业模式等方面仍需要加速变革,以适应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建设的需要。
其一,应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包括多方面:一是政府在政策出台和管理模式上的思路需要转变,要从简单粗放向精细化转变。单从出台补贴政策而言,要建立一个全程跟踪、而不是一次性考量的机制。此外,目前我国传统的项目申报方式和流程,已经不能满足能源互联网建设高速推进的进程,因此需要相关机构转变服务方式,更好地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要尽快地从单纯的监管转变为监管+服务。二是电网的发展思路,应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新业态服务的意识方向转变,以求更好地体现“以用户为本”。另外在供能侧,发电厂、能源站的建设,需要从能源系统的综合角度考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多能协同、互补共赢。三是对于社会大众,要加强绿色、低碳、环保、节约、创新等理念的普及。上述这些思路上的转变,都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完成能源革命的历史使命。
其二,模式要创新求变。能源互联网力求多种能源协同,这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多个部门,应统筹考虑能源的归口问题。还需要把能源规划和市政规划综合考虑,以能源网、信息网和交通网“三网”融合发展为依托,以智慧能源为基础建设智慧城市。
其三,重视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思想创新和能力提升都离不开人才。以往我国人才培养分类较细,但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建设,需要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除需要具备能源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有环境、金融、社会、心理、管理以及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且还要具备创新的能力,甚至就能源本身来讲,也要有电、气、热、冷等多元的知识基础。这方面,清华大学已经采取了行动。清华大学不仅率先成立了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而且已经开设了能源互联网专业硕士方向,以能源大类和能源互联网国际班推动本科生的通识培养。希望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也都更加关注和开展能源互联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