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我为群众办实事丨“一米客厅”——居民家门口的“民情气象站”
2021-12-02 17:1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城市里高楼越建越多,邻里沟通却越来越少,一些需要解决的楼道公共事务、邻里纠纷不适合在网上解决,一些经验丰富热心公益的老同志也无法融入到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居民群众碰到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怎么办?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无锡市梁溪区北大街街道五河二社区的“一米客厅”就是居民群众的“民情气象站”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关心社区居民的冷暖,用心用情解决居民群众的烦心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筑牢“气象基站”,全面感知居民需求

“一米客厅”作为居民家门口的“民情气象站”,倾听百姓诉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一是设立“民情观测点”,选派威信高、能力强的党员、居民小组长等担任“民情气象站”,时刻关注新村“天气变化”。二是配备“民情百宝箱”,保证民情有人“听”、民意有人“收”、民诉有人“记”,用“晴、阴、雨、雪”符号反映村民思想生活状态。三是制作“便民联系卡”,针对部分群众对办理各项事务的政策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制作“便民联系卡”,详细介绍各项便民服务内容及民情热线号码,为居民提供方便,大大提高了为民解忧的效率。

聚焦“气象变化”,创新社区治理方式

时代在发展,“气象站”也积极因时而变,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迈向全要素、全周期、全天候的社区治理,努力做到“知民情、重民意、解民忧、聚民心”。“一米客厅”运转以来,形成了多个自治载体和平台,“有事吾和”“有间书屋”“红色放映厅”“心事贩卖机”等等,社区居民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墙上议事”一经启用就显示出它的魅力,上墙当天就收获居民留言,包含了“楼内布置建议”“文明养犬的温馨提示”“文明停车”等内容,引来居民们驻足观看,在新村楼道内,营造以“家”为主题的生活场景,提升老新村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

统筹“气象要素”,着力提升服务效能

结合社区人群结构特征和实际需求,“一米客厅”成了社区最温暖的地方,在这里,居民们不仅能制作手工、种植绿植、聊聊家常等,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单调,还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居民们在这里不断学习、交流、互动,从熟人到友人,从友人到亲人,“一米客厅”还在不断施展它的“魔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温度的社区服务,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米”。

积微成著,群众点赞。“一米客厅”作为居民家门的“民情气象站”,在新村范围构建起“民有所愿、我必有应”的全覆盖、高效化的便民服务机制,推进社区治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标签:
责编:张良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