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我永远是雪二村的人——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苏泗洪人保财险原副经理杨海玲
2021-03-04 13:57:00  
1
听新闻

2月25日上午,人保财险江苏泗洪支公司原副经理杨海玲庄重地戴上大红花,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步入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当她接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奖章时,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几年来她与众多村民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点点滴滴,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人保集团罗熹董事长(左四)、总裁王廷科(右二)、副总裁谢一群(左一)等领导祝贺杨海玲(右三)】

扶贫先扶“基”,人保女党员披挂扶贫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新中国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人保财险全体将士牢记央企使命,时刻待命着……

2016年2月,时任泗洪人保财险副经理的杨海玲主动响应国家号召,脱产全职,披挂出任四河乡雪二村的第一书记。

“此前,一直在县城长大的我,对农村工作从未接触过,内心也曾彷徨无措,但,既然来了,就要沉下身子干出点样子来。”杨海玲告诫自己。

雪二村,土地肥沃,可当时全村低收入人口有108户334人,其中90%都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村集体无稳定经济收入,还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的经济薄弱村。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入村后,杨海玲骑着电动自行车,跑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和村民们一起聊家常,谈收入,找路子……

多年来,作为基层公司管理者的直觉告诉她,要想早日脱贫,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杨海玲积极向公司领导汇报,争取政策支持。

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兼江苏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玉扬,省分公司副总经理许波、总经理助理于利民等公司领导获悉后,先后多次到现场办公、精准施策,最终帮助协调、筹措资金200余万元,为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农技中心、保鲜库、基地道路和购买厂房等。如今,村里季季都有时令的蔬菜、瓜果等,前来批发的客户络绎不绝,蔬菜销往了全国各地。

【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兼江苏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玉扬(右一)到现场指导扶贫工作】

扶贫先扶“志”,两代老党员携手脱贫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

杨海玲深知,在农村,乡贤、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此,她在工作中着重挖掘村里的典型,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树立标杆,鼓起全村人的精气神。

扶“志”太重要了。提起她重点推介宣传的“五退低保”的老党员孙正海时,杨海玲随手向记者展示老人给她发来的祝贺语:“海玲同志,你是国家脱贫攻坚的楷模,是党的好女儿,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孙正海,1936年3月出生,1979年2月入党。

杨海玲,1966年7月出生,1995年3月入党。

两代党员的相识,缘起一副春联。

2016年3月的一天,低保户孙正海门上的“国赐安康、党赠幸福”对联引起了杨海玲的注目。经过了解,2003年孙正海老伴因胆囊癌去世,他自己也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屋漏偏逢阴雨天,2006年10月,他的大儿子竟也患上肺癌,不久,大儿媳又患上乳腺癌。一家多人患重病,巨额的医药费,让整个家庭负债累累。2014年1月,村里为他办理了“低保”。

在政府的帮扶和其他亲友的资助下,经过两年多时间,老人终于还清了债务。老人是乡里有名的乡贤,知书达理,又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春节前,他就想好了对联,颂扬党的恩情。

此时此刻……

杨海玲看孙正海,一个农村生活的老党员,困难面前思党恩,真情流露写下了饱含自己心声的对联,心生敬佩——正能量满满。

【杨海玲到蔬菜基地与农户商议农产品销售计划】

孙正海看杨海玲,一个城里长大的女干部,冲到一线帮村民,每天坚持与大家奋战在一起脱贫致富,内心感动——帮扶情切切。

就这样,两代老党员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杨海玲经常找孙正海聊家常,遇到困难主动帮忙,真情帮扶;孙正海也经常给杨海玲出谋划策,共商村里脱贫大计。

2017年11月,孙正海萌生了想退出低保的想法,杨海玲给与大力支持。因为他们在共同走访中,发现村里还有刚患大病更困难的村民。孙正海第一次向村委会提交退出低保申请,村里考虑老人年岁太高,没有同意。后来,孙正海又连续4次申请,村委会专题为他召开了表决会议,最后同意老人退保。

孙正海的先进事迹在全国范围都引起了广泛反响,2019年,老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件事风尚好一片。

同村的张贤志,丧偶,三个孩子,自己因为身体不好,长期依靠低保和救助生活。在孙正海的感召下,主动退出低保,承包六个大棚种植葡萄,成功脱贫。

邻乡的陈强战,当地贫困户,在在孙正海的感召下,不畏贫困,热衷发明电器,在杨海玲的帮扶、宣传下,经过努力,获得多项专利,《学习强国》等媒体广为报道,他的发明为他及周边村民带来了创业、就业的机会。

如今,“穷惯了、穷怕了”等消极思维在当地一扫而空,人人找事做、家家有奔头。

2017年春节,孙正海老人更是写下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人保帮扶奔小康”的励志对联,贴在了村委会的大门上。

扶贫要扶“技”,雪二村村民争相学技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杨海玲觉得,扶贫送点钱,只能管一阵子,让贫困群众掌握一两门致富技能,才是长久之计。

让村民学会开通“物流路”。雪二村的地质条件非常适合西红柿生长,但因为交通不便、销路不畅,农户常常陷入丰产不丰收的怪圈。农户汤乐勤种了多年西红柿,不是遭灾歉收,就是产丰价贱,积极性很受打击。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要想畅销,物流必须畅通。2016年9月,正值宿迁全市邮政物流大提速,杨海玲牵头与邮政公司合作,助推雪二村蔬菜入驻“洪邮生鲜邮乐农品网”,并开办“绿邮优网络体验中心”,村民将新鲜蔬菜送至中心,通过邮政物流进行配送。这样,雪二村青萝卜等蔬菜不仅畅销城区各大超市,而且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自此,整个四河乡的果蔬和菜农的“致富梦”一起迈上了“快车道”。

让村民学会开通“朋友圈”。每当蔬菜上市时,白天,杨海玲是进大棚关心产销的“指导员”,晚上,杨海玲利用朋友圈、微信群帮助村民卖菜,成了朋友圈里的“代购员”,及时将一份份新鲜的蔬菜从菜农手上送至城区居民家中。村民们纷纷效仿,大家又学会了一种营销技能。

让村民学会种植“发财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驻点帮扶能接引外力、拓展渠道,但时间毕竟有限,只有帮助当地低收入人群强化脱贫内生动力,养成真正的致富本领,才能达到真扶贫的作用。当西红柿出现滞销时,杨海玲一边想办法帮助村民度过眼前危机,一边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扭转现状提高菜农收益。

杨海玲和村干部一起,先后到山东寿光、江苏常州、南京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她决定带领部分农户种植圣女果、葡萄、西瓜等高效作物。形成错位发展和多种经营,既抗风险也增效益。

汤乐勤就是第一批受益人,经过一年的经营,收入比过去单种西红柿翻了一番。

62岁的村民张贤志由于妻子去世较早,家中子女较多,2016年被定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要致富,得找出路。”张贤志说出了自己有种植葡萄的打算,杨海玲给与大力扶持。2018年,他租了8个大棚,种植夏黑和阳光玫瑰两个品质的葡萄。去年其中4个大棚收益4万多元,成功脱贫。

看到张贤志种葡萄脱贫了,不少村民也开始种植高产高效蔬菜瓜果。如今,汤乐勤圣女果、吴善春贝贝南瓜、汤乐亮羊角酥、张士军青瓤黄瓜等,“一户一品”种植模式在雪二村逐渐形成。

【2021年3月1日,江苏人保为载誉归来的杨海玲(右三)举办了专场事迹报告会,号召全体员工学习】

脱贫了,还须再送一程。杨海玲多次邀请省农科院、南农大园艺系专家到雪二村实地调研指导,并获赠优质青萝卜种子。2019年9月,“四河青萝卜”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组评审,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成为泗洪县第一个蔬菜类农产品标志。

扶贫必扶“智”,人保帮扶情感动众乡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

扶贫要扶到根上——为了抓好基础教育扶贫,保障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杨海玲把所有贫困户的孩子们入学情况一一记在本子上,“我要让贫困户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的家庭看到希望之光,把帮扶工作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驻村帮扶期间,杨海玲多方筹措资金,为低收入农户子女争取到每年学费、书籍、衣物等资助,并感召了许多爱心妈妈为孩子们捐资助学,传播爱的温暖。村里有考上大学的,她及时帮申请“扶贫100”,用政府精准扶贫。2018年,在她得努力下,有的贫苦学子顺利进入大学,有的免费上了重点高中。如今,在杨海玲的带动影响下,当地已经有近百人的爱心妈妈加入了扶贫助学的“扶友大家庭”。

“敬爱的杨奶奶:十二年才能盼到一个吉祥的喜牛年,牛年代表祥瑞……今年我已经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了,我会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用实际行动来感谢您与江苏人保公司对我一直以来的关心,将来也像您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2021年2月12日,农历大年初一,受资助的学生陈静雅写给杨海玲的拜年问候语。

我们相信,善心中成长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真情帮扶感动众乡邻——人民有期盼,保险有温度。这是中国人民保险的一句宣传语,也是杨海玲喜欢的一句话。“有时候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杨海玲说,从事保险几十年,深知一份信任最可贵,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这是一种温暖在传递。帮扶期间,杨海玲始终把做一名有温度的人民保险人,融入了所帮扶人的心中。

为了帮扶,杨海玲带着承包土地的种植户实地考察途中遭遇重大车祸,却死里逃生,村民们纷纷夸赞,杨书记您做的每一件都是大善事,好人福大呢。

为了滞销的蔬菜能卖个好价钱,她昼夜兼程,连夜当起了送货车的押运员,奔波几百公里送菜上门,菜场承包商得知杨海玲只是一个扶贫队员时,感动万分,当场决定把“四河乡无公害蔬菜”作为他们的供应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底,雪二村顺利完成了整村脱贫任务。2020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20万元。这期间,村民们听说杨海玲驻村期满要走了,都很舍不得。老党员孙正海更是难过得整宿未眠。

临行前,杨海玲满含热泪对送行的村民们说:“无论我走到哪儿,我都是雪二村的人”。

(尤力人、曹炳贵)

标签:
责编:张良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