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好评连连 常州西夏墅党委浅谈观感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播出以来,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赢得了广泛好评。该片以新中国法制建设为主题,着重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依法治国理政的实践成果,凝聚了百姓共识,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于建设法制中国的信心。
法制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需求,是社会各阶层深层次地法制化。农村是社会建设的基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一系列因素的发展,乡土中国面临着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农村治理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开始了极为艰难的转型,但这种转型又是不彻底的。可以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基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法制社会的建设,必须为乡土中国培育法的精神。
法的精神稳固民心
从历史维度来看,传统中国乡土的治理,靠的是“礼治秩序”,现代化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规则,在乡土社会并不起主导作用,农村人依靠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习俗,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现代化浪潮冲击乡土的自我保护系统,行政力量开始触及农村每一户家庭,国家以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为基础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暴力抗法”、“征地遭拒”、“承包权纠纷”等法律案件层出不穷。为乡土中国培育法的精神,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乡村建设;就是确保政府依法办事,维护百姓权益;就是根除“法不下乡”的顽疾,让“法”成为基层行政的高压线,确保乡村和谐,民心所向。
法的精神激励民智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对这里的人和物都有一种熟悉感,是从时间、空间的接触中产生的亲密感,这种亲密感会让人们得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即约定成俗的规矩。在农村,这种规矩成了百姓办事和思考的方式,既制约民智的发展,也使得农村治理任务更为复杂、治理形势更为具体,农村依法治国的实现难度陡然增加。当下农村出现的“办事走后门,出事先找人”、“烟酒开道”等现象就是最好印证。法的精神激励民智,就是将法的效益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引导百姓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就是树立法律的权威,使人们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就是证明只有法律是亘古不变的规矩,只有法律是诉诸权益保障的唯一有效手段。
法的精神纯化民风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乡村是人情社会的乐土。人情与“人治”相伴,强调个人意志天马行空,这一精神与法治相悖。当下部分农村地区人情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支出多、名目杂、范围广、社会影响力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经济负担增加,攀比之风日盛,请客送礼和敛财活动流行。长期以往,滋长了不良风气,扭曲了正常人际关系,影响农村经济转型、部分人利欲熏心而危及农村治安。农村风气的转变,不仅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法律的介入。法的精神纯化民风,就是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的重要作用,转变农民生活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就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构筑农村文化监管机制,把人情往来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就是规范农村干部言行,发挥国家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就事加强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经济合作社,引导农民合理理财,发家致富。
中国是一个根源于农业社会的现代大国,乡土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乡土观念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即便进入了现代社会,乡土文化依旧存在。但是,现代化国家的治理更需法制的“契约精神”。奉法者强则国强,站在新的起点上,只有推进农村治理的法制化,促进乡土中国的转型,才能实现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