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萝卜头”采访纪实第七站——走进重庆
中国江苏网5月26日徐州讯(通讯员 陈伯伟 任永达)它依山而建是“山城”,它云轻雾重是“雾都”,它夏长酷热是“火炉”,它是浓雾中的“一双绣花鞋”时隐时现......它就是重庆,让人“非去不可”的重庆。重庆,简称巴、渝,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在短短几年内登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舞台。抗战初期中国主要大城市悉数沦陷之后,原属内陆四川省乙级市的重庆却作了中国战时首都达八年之久而享誉世界。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重庆作为国民党特务关押“政治犯”的重要地点,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国民党特务们残忍杀害革命者的流血事件,重庆再一次备受瞩目。
冒雨前进的摄制组
为了深入了解、探寻、传播“小萝卜头”及其父母的革命事迹,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革命历史的认识,传承弘扬红色传统,把最真实的革命遗迹、革命史料通过镜头传达给每一位观众。近日,《寻找小萝卜头》纪录片摄制组走进重庆站,顶着炎热、冒着雨转战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魂陈列馆、渣滓洞、白公馆等多地。用最真实,最完美的镜头将完整的革命遗迹和史料通过镜头,展现在世人面前。
初夏重庆的天气,多少已经有些炎热,偶尔飘落的大雨给本来就不顺利的拍摄增加了不少困难。摄制组人员冒着大雨,行走在渣滓洞、白公馆等多地,只是为了呈现出狱中的悲伤场景;顶着炎热,连续三天转战山上山下,只是为了补一个最佳时段的镜头;一次次的起早贪黑,往返歌乐山烈士陵园,只是为了抓住最佳的拍摄时机……一切的一切,只为了向观众呈现一部真实而又极具氛围的纪录片。
歌乐山烈士陵园
歌乐山位于重庆西北郊,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国际性特务机关“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所在地。国民党反动派在集中营里关押、迫害、屠杀过杨虎城、罗世文、叶挺、江竹筠、小萝卜头一家三口等著名的革命志士。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逃离重庆之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屠杀。
雨后的烈士雕像
历史在这里为我们写下了沉重的一页,设下了无形的祭坛。至今,烈士陵园俨然是一个课堂,发挥着对后来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今的歌乐山烈士陵园已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庆解放前夕,面临崩溃末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地将囚禁在渣滓洞、“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300余名革命志士集体屠杀。烈士中,有党员、工人、农民、爱国将领、民主人士和科学家,还有作家、教师和学生,随志士羁禁的少年儿童和尚在哺乳中的婴儿也未幸免于难。如今,屹立在歌乐山下的尊尊雕塑和块块诗碑,再现了烈士们的崇高形象,记载了烈士们的崇高品质,千万个共产主义的革命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人民共和国的光荣,他们是华夏的国魂和民族之花。
红岩魂陈列馆
红岩魂陈列馆建成于1963年,上下分为两层。原址为“中美合作所”阅兵台。其名称在建馆之初为“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随着《红岩魂》展览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1999年陈列馆改名为“红岩魂陈列馆”。
红岩魂陈列馆中拍摄的摄制组
陈列展览名称也由原“歌乐忠魂世代英华——中美合作所暨军统集中营史实展览》更名为《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事迹展览》。该馆陈列展览分为:1127大屠杀半景画馆;图片、文物展览。其中图片文物展览分为禁锢的世界、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血与泪的嘱托、烈火中永生、烈士血凝万代心七个部分。
“中美合作所”是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同国民党政府共同成立的一个特务情报机构。美军想以“中美合作所”在中国获得有关政治、气象、水文、军事情报;国民党军统特务想以此获得美军在特种技术方面的训练和军火装备。1943年7月1日,“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在重庆正式成立,直接隶属中美两国最高军事统帅部,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任主任,总办公室设在歌乐山下的杨家山。
1938年,军统局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强占歌乐山下磁器口、五灵观一带民房,设立军统局乡下办事处,设置了两座著名的监狱“白公馆”、“渣滓洞”。从此,这里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神秘特区,关押、迫害革命者的人间魔窟。
白公馆
白公馆“香山别墅”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为自己修建的郊外别墅,1939年戴笠花30两黄金买下改为军统局重庆看守所,将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近50人遇难,仅19人脱险。
1956年,白公馆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渣滓洞
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窟,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形隐蔽。1943年由于白公馆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军统特务遂霸占渣滓洞煤窟,设立看守所,将白公馆所关押人员全部迁往渣滓洞关押。1946年7月,因监狱合并,渣滓洞关押人员全部迁回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关闭。1947年12月,渣滓洞作为重庆行辕二处看守所重新关押犯人。
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为女牢。关人最多时达300多人,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在内院墙上写有“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的标语。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溃逃前夕,在此杀害180人。
在重庆的众多别称中,“山城”是其中最成气候的一个,“城在山上,城又本在众山中”。重庆平地少,许多楼房都是依山而建,地基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道路常常都要高架来连接,大部分立交都因地势陡峭而略显繁杂,而重庆的桥梁数量和密度也远远超过其他城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初到重庆,摄制组的成员感叹于这个三维城市的壮观,又被蜿蜒曲折,上上下下的道路为难:这样的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上上下下,对于走惯了平路的摄制组成员尤其是几个年纪大的成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难。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拍摄,摄制组的成员顾不上休息,就抗着大大小小的各类摄影器材穿梭在了两江影视的的街道上。
一天下来,摄制组内很多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无数次,晚饭的时候,年纪稍大一些的几个老师走路的脚步都有些虚浮。但是,没有一个人对这些做出抱怨,每个人脸上洋溢的都是收获和满足的笑。因为很庆幸,今天他们又拍到了很多可以用到的素材。
“我们还要再重庆待上好几天,很多不习惯湿热天气的同事每天过的都很辛苦。每天除了要完成既定的拍摄任务,晚上回来还要熬夜整理当天的拍摄素材,如果发现拍摄质量不佳的镜头,还要考虑到第二天的进行补拍。”摄制组的一个同事跟我们这样说。"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也很辛苦,但我们都觉得这些辛苦非常值得。我认为我们正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这些,跟那些革命先烈们做的那些比还差很远。”
联系电话:025-84737000,联系邮箱:jubao@j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