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关于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两聚一高”提供坚强保障的意见
2017-04-01 09:00:00  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1
听新闻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提升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水平,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现结合省情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引领,以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统筹推进综合交通、信息通信、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农业水利、能源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强保障。

  2.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力争达到17%,其中民间投资占比提高到40%,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引领、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所有设区市到南京15小时高铁交通圈,高铁里程达到2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000公里,干线航道达标率达到75%,民航客货吞吐能力分别达到7000万人次和170万吨以上,建成更加安全畅通、集约高效、便捷公平、智慧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信息基础设施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和4G无线网络城乡全覆盖,城镇和农村家庭宽带达到1G接入能力,建成容量大、网速高、管理灵活的新一代骨干传输网,省际出口带宽超过80T,率先实施5G实验及商务服务,建成一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大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应用平台,智慧江苏建设迈上新台阶。

  ——综合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350公里,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6%,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公里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Ш比例超过70%,消除劣Ⅴ类水体,国考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2%,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5%,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体系和配置优化、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淮河流域达到100年一遇、长江太湖沂沭泗流域和全省海堤达到50年一遇以上、区域骨干河道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水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占比达到90%、旱涝保收田面积占比达到80%,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60%以上,农村环境整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8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布局。

  3.加快构建完善的沿江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推进沿江港口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实施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项目,促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跨江联动。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一步巩固江堤、防护江岸,确保重要险工和节点岸段安全稳定。加强电力过江通道建设,将“北电南送”过江输电能力提高到1200万千瓦以上。加快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与应用,积极开展5G试点与布局,不断增强网络流量承载与分发能力。

  4.全面提升沿沪宁线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强化轨道交通带动作用,加快宁句、宁仪扬、宁镇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密南京、苏州、无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常州、南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增强城市群、都市圈内城市间互通能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效率。完善民航设施,加快南京禄口机场国际门户建设步伐。率先布局并逐步扩容窄带物联网,增强接入支撑能力。依托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物联网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创新载体,加快打造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区域性数据汇聚平台,构建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推进太湖流域骨干引排工程建设,扩大引江济太规模,持续改善供水和水环境条件。

  5.着力增强沿海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强化沿海港口功能,重点推进连云港深水港口和深水航道建设,构建港口现代集疏运体系,拓展国际海运规模和范围。加快沿海高铁通道规划研究,积极推进上海经苏州、南通、盐城、连云港至青岛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沿海淡水资源供给工程。增加引江水源、提高输水能力、扩大供水规模,基本满足沿海开发对淡水资源增长的需求。按照50年一遇加十级风浪防潮标准,继续实施海堤巩固完善工程。推进实施千万吨级LNG接收站和输气主干管道工程,初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覆盖沿海的输气管网,构建国外天然气与陆上管道气互补互济的供应格局。积极发展海上风电,扩大装机规模。加快完善高速光纤网络布局,促进光纤宽带网络深度覆盖。

  6.切实加大沿东陇海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连云港、徐州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始区域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徐宿淮盐铁路、连徐高速铁路、徐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打造亚欧国际陆桥客流物流大通道。扩大跨境多式联运走廊范围,全方位拓展淮安、宿迁等沿线地区与中亚、欧洲经贸往来。完善向淮北地区供水通道和调水系统,满足沿线扩大灌溉面积用水需求,加快解决淮北丘陵山区、高亢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大力实施“光网乡村”工程,大幅提升农村宽带接入水平。

  (二)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7.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南京、无锡、徐州、连云港等全国性枢纽和苏州、南通、淮安等区域性枢纽建设,强化综合交通枢纽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三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建设,新增干线铁路1200公里以上,构筑完善的区域干线铁路,形成三大板块区域间快速通道,设区市高铁覆盖率达到100%,强化与相邻省市区际干线铁路建设。以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一体化”为目标,打造一批高效衔接的铁路综合枢纽。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强省际高速公路衔接互通,着力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瓶颈路段快速化升级改造,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积极推进城镇地区拥堵路段扩容改造。强化骨干航道对区域重要枢纽的支撑功能,内河高等级航道超过2550公里,加快建成“通江达海、干线成网、省际互联”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加快长江下游重要的江海联运港区建设,推进港口一体化整合,提升港口码头等级和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对内对外开放港口群。完善运输机场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通用机场,通用航空30分钟航程基本覆盖全省。

  8.打造国际一流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网络强省”建设,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部署实施千兆高速光纤网络,进一步加大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本地互联带宽扩容力度,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达1T。加快部署实施千兆高速光纤网络,实现光纤宽带网络的城乡深度覆盖。进一步推进IPV6平滑演进和规模化商用,开展未来网络研发和试点工作。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铁路、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4G网络覆盖水平,推动LTE向5G平滑过渡。充分发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典型示范效应,推动光网城市建设,提升智慧城市水平。加快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建设,推动下一代广电网络加快建成。持续跟踪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发展,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区域布局,建成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区域性大型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涵盖全省政务、经济、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数据资源中心、信息交换中心、灾备中心、安全认证中心及服务平台,加快打造“数据强省”。深化物联网应用,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示范区,加快建成窄带物联网,努力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全力推进“智造强省”建设。

  9.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设施,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格局,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强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组织实施好国家级、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等建设,加强对雨水的吸纳与利用。加快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加快城镇燃气设施改造与建设,大力推进天然气管道向乡镇延伸,提高天然气管道乡镇覆盖率。加快实施新一轮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行动,系统推进污水处理,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全面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水平,重点解决严重积水内涝问题,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以居民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特殊地区为重点,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

  10.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集中打造“一圈、一带、一网、两区”生态格局,加快实施“263”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宁杭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淮生态大走廊等生态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进生态修复与治理,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以新一轮太湖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进水环境整治。完善工业集聚区环境基础设施,提升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加强土壤治理,有序修复受污染农用地及其他地块。大力开展城市静脉产业园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的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11.构建现代水利保障体系。加快流域骨干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国家节水供水重大项目。积极完善流域区域调配水工程体系,加快推进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配水工程和淮河、长江、太湖流域等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加强河湖水系联通,改善河网水动力条件。强化洪水预报预警能力,提高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区域水利治理力度,加快苏南地区、沿海地区、淮河流域地区、黄河故道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重点缺水地区水源条件。

  1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将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60%以上。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仓储、烘干、机具棚库等配套设施建设。对土地整治溢出面积较多的地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沿海滩涂、丘陵山区、黄河故道、高沙土地区农业后备资源开发。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加快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农村管网建设,显著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13.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稳步发展燃气发电、规模化发展风电、多形式促进光伏利用、安全发展核电,促进清洁高效、低碳优质能源逐步成为增量能源供应主体。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统筹优化管网布局,提升能源供应水平。全面加快改造城乡配电网,有效提升城乡特别是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按照苏南加密、苏北成网的原则,积极推进苏中苏北天然气国家干线、过江管道、LNG接收站以及沿海输气管网建设,实现苏中苏北天然气管网县区全覆盖。加快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提升能源供应水平。提高石油管输比重。强化能源储备,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徐州港等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建设,形成14亿吨左右煤炭中转储备能力。加快实施千万吨级LNG接收站建设行动,形成南通、盐城、连云港“一线五点”沿海LNG接收基地。利用盐穴等地下空间、LNG接收站配套贮罐、天然气管道加压储气等构建多载体多形式的天然气储备体系。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达到17万个,车桩比基本达到1∶1。

  (三)推广应用新技术。

  14.高效利用大数据。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加快建设港口、航空、铁路、能源、低碳、生态等若干省级大数据中心。探索基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信息化运行新机制,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促进基础设施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15.大力推进物联网。鼓励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建设基于窄带物联网、人工智能、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物联网运营平台,逐步构建由数据采集、无线网络、运营支撑、业务应用等系统组成的物联网运营体系。

  16.广泛运用新材料。围绕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等发展需要,重点推进纳米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化,促进关键领域批量应用。加快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合金、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及其结构功能件技术研发,提升关键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在桥梁建设等领域积极推广钢结构应用。

  17.加快发展新装备。推动运输装备标准化发展,鼓励运用先进适用的多式联运技术装备,积极打造绿色交通。加大大型燃气轮机技术攻关力度,推进新型输电装备广泛应用。加强5G、未来网络、量子通信等通信装备研发应用,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机械产业优势,推广应用智能化先进施工装备,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18.全面推广低碳节能技术。积极推广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筑等技术应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加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建筑垃圾、施工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再利用。大力推广绿色施工,加强施工现场扬尘等污染治理。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9.创新投融资体制。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IPO、已上市企业增发再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切实高效用好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利用保险资金。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推广基于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质押等方式的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建立健全政银企合作对接机制,妥善引导低成本外资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中长期融资的优势及引领导向作用,持续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20.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推出一批社会资本可参与的项目,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国家向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放开城际铁路等非干线铁路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的机遇,力争尽快在部分条件成熟的铁路、机场项目上率先引入民间资本。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基础电信运营、油气勘探开发、配售电等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切实做到对各类投资主体一视同仁。大力发展央地合作,积极吸引中央企业在我省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投资,破解社会资本准入难题,提升国有资本投资能力。

  21.积极推广PPP模式。推出一批大型PPP合作项目,在新一轮太湖治理、江淮生态大走廊、地方铁路、海绵城市等工程项目建设开展PPP合作,力争形成一批全国典型案例。完善PPP支持政策体系,消除不合理门槛,健全项目退出机制,加强风险控制,加快健全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各级PPP项目库并及时组织更新,定期开展项目推介活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项目合作。

  22.加快运营管理改革。加大省级层面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全省优势资源整合。加快组建省港口集团,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港口航运集约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建立机场联盟,实现机场间资源优势互补,深化机场间在航线网络建设、运营管理、非航业务等方面合作,组建地方航空公司。扩大省属国企能源业务规模,提高其在能源建设发展中的控制力,借助国有资本投资平台,统筹全省能源投资、建设与运营。以国家天然气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天然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运营机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体制改革,探索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建立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运行协调机制,推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整合协调。

  23.积极推进价格改革。进一步放开交通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以市场化为方向推进铁路运价改革,完善公路客运运价机制。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强化差别水价杠杆作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利用。进一步优化绿色环保能源价格政策,完善新能源电价形成机制和补贴办法,研究制定天然气发电价格形成、分担和疏导机制,建立天然气热电联产供热价格与门站价格联动机制。创新市政公用事业价格管理,制定全省停车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24.加快资源配置改革。研究制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综合开发政策,加快实施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周边毗邻区域土地综合开发。加大耕地指标占补平衡省级统筹力度,抢抓国家重大工程统筹补充耕地政策机遇,主动做好用地指标向上争取工作。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将化解过剩产能腾出来的环境指标优先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制度。积极推进地下空间等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因地制宜推动各类新建管网统一进入地下综合管廊。

  三、保障措施

  25.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建立推进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政府绩效评价相挂钩,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26.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基础设施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制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若干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27.加大投入力度。设立省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由省市共同出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形成多元投入新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撬动和引领作用。

  28.优化政府服务。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全面提高服务效能。建立健全上下左右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地区、部门间协同配合,密切与国家部委对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规范招投标管理,严格安全生产,严控工程质量,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和保护。要强化工作合力,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问题,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标签:
责编:易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