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颜值、实力并存,“海绵大道”通往美好生活
2023-12-14 15:11: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通湖大道,南起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港路,途经苏宿工业园区,北至骆马湖畔,与城区隆锦路、青海湖路等12条道路交会,是宿迁主干道之一。近年来,通湖大道经过提升改造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成为宿迁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很多市民不知道的是:通湖大道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绵大道”,12月12日,行驶在通湖大道之上,一起细数其中“海绵元素”。

在周末,不少市民会选择在通湖大道上骑行,道路两侧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在通湖大道上骑行,置身于色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城市景观带中,让人心旷神怡。”市民陈先生说,通湖大道配套建设了慢行步道、休闲驿站、篮球场、足球场等各类休闲健身设施,既提升了城市功能、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展示了宿迁美好形象、彰显了宿迁蓬勃活力。

“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是通湖大道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的绿化要求,“大美林相、花满通湖”则是景观主题。如今的通湖大道两侧不仅风光无限,而且还有众多强大的海绵设施“藏身其中”,在美化道路的同时,对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等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湖大道“串”起了城市的风景,对不少人来说,这是一条让人迈向幸福的道路。而这些,都离不开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高质量的海绵城市建设。

据悉,通湖大道在开发建设之初便按照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生态塑造城市基底,以开放空间确定城市格局,顺应自然、敬重自然,构造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海绵城市理念,共建成雨水花园5751平方米、下凹式绿地4809平方米、湿式植草沟6685平方米、雨水湿塘15876平方米,将通湖大道景观带打造为公共海绵示范空间。

在通湖大道的直路段,每个汇水分区都设置了一个纵向汇水点,当雨水从天而落,会由纵向汇水点通过泄洪通道流向道路两侧的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等海绵设施中,海绵设施设置为场地最低点,将雨水径流汇聚其中进行渗透、净化和储存,超标雨水则会流入市政设施或排入周边河道中。

通湖大道的十字路口道路中心则被设置为最高点,雨水会流向道路四周绿化带的海绵设施中,实现渗透、净化和储存。

“我家住在通湖大道附近的一个小区,这些年,能明显感觉到身边的海绵设施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出于好奇,我也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了了解,原来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内涝,还能实现径流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利用等作用。”在通湖大道附近健身的刘女士说,海绵设施在默默改变大家的生活,希望未来宿迁能继续做好这项工作。

记者了解到,通湖大道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开挖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的土方量,用作园林绿地堆坡造景。经计算,与传统方式相比,减少外购土方量约10万立方米,节约了工程投资。

此外,通湖大道及绿地的雨水径流,经海绵设施净化后排入河道,可减少入河污染。道路及绿地的雨水径流,最终汇入雨水花园、湿地等海绵设施,蓄存的雨水可用于绿化浇灌养护,经计算,每年利用雨水资源量达1.35万立方米,与传统方式相比,可节省约25%的绿化用水量。与传统绿化造景比,通湖大道的海绵设施采用黄营蒲、灯芯草、细叶芒、美人蕉等湿生或水生植物,不仅丰富了绿化景观类型,而且增加了旱溪、湿地等生态类型,丰富了生物多样性,让通湖大道的色彩更加多样。

通湖大道仅是宿迁市近年来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缩影之一,一直以来,宿迁对海绵城市建设孜孜以求,早在2017年成为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省级试点建设期间,宿迁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投资17亿元,实施海绵城市项目142项;在建成试点区13.12平方公里基础上,率先开展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新增达标区10.65平方公里,达标面积24%,实现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021年宿迁市成为国家级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此后,宿迁结合城市更新,统筹实施城市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地下空间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这是一项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里子”工程。一个又一个“海绵”项目的落地,其建设成效,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变化切实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公园、小区、绿地、大道……丰富的“海绵”场景承载了宿迁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多彩的春华秋实。当下,海绵城市已然成为城市更新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标配”,相信在未来,宿迁会继续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用更多的“海绵”空间串联起城市的山水人文,让山水草木与城市相融,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记者 颜靖尧 通讯员 陈红 黄威)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