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烤”味溢满了宿迁的大街小巷。烤红薯、烤柿子、烤饼、烤鱼、烤冷面、烤鸭、烤猪蹄……这些“烤”味,让冬日里的生活多了些人情味儿。“烤”味不仅出现在街头,还“飘进了”宿迁市民的家里,人们在厨房里也开启了一场赶“烤”狂欢,烤箱、空气炸锅……为了吃上一口热乎乎的“烤”味儿,大家费了不少心思。11月16日,记者寻访宿迁各处的“烤”味儿,探探宿迁赶“烤”路线。
红薯“烤”出甜日子
说起秋冬季节必吃的美食之一,那必然是热乎乎的烤红薯了。刚从烤炉内拿出的烤红薯最是诱人了,甜甜的香气随着升腾的热气飘散,在人们的鼻尖开启一场嗅觉狂欢。“老板,给我来一份烤红薯!”“来了!”在市区楚街附近的夜市上,闫究的烤红薯摊位每晚6点不到就早早地推到了摊位点,夜幕降临时,楚街附近的夜市热闹起来,烤红薯的摊位前顾客也多了起来。
“我在这里摆摊卖烤红薯已经20年的时间了,我烤的红薯不仅卖相好,口味也香甜无比!”闫究告诉记者,他的红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红薯的外形相差无几,价格在5元到9元之间。“我们家的红薯是按斤称的,大的贵一些,小的相对就便宜些。”闫究边说边将顾客挑选的红薯放在杆秤称重,“5斤重,高高的,您瞧好了!”
家住沭阳县塘沟镇的王华介绍,幼年时,冬日中最常见的食物就是烤红薯了。在农村,烤红薯的方法也十分简单,把红薯放在烧火后未燃尽的燃灰里,用带火星的木灰盖住红薯,等待红薯飘出香味后便可食用。当孩子们吃腻了烤红薯时,母亲就会变花样做红薯饭、红薯饼、红薯粉丝。天气好的时候,母亲还会将红薯切成大小差不多的条状,在太阳下晒成红薯干,这晒好的红薯干便是她小时候的零食,这些满载着母爱的食物丰富了王华的童年生活。
有一种温暖,叫做烧烤
在寒风凛冽的夜晚,烧烤作为避寒神器,温暖了不少人,无论店面有多么偏僻,炭火味和肉香四溢,总会吸引着一群人围坐在桌旁撸着串,高声谈笑。
这家店铺位于宿城区中港雅典城小区西侧,走在路上,很难注意到这家店铺,但是每次路过,它飘出来的香味总能勾起行人的食欲。抬头看去,招牌上有四个大字“私房烧烤”,招牌周边用彩色的灯条装饰。
店铺规模并不算大,一进去就可以看见店内整齐地摆放着两排桌子,黄木色的桌椅透着淡淡的温馨,食材柜被放在店铺靠里面的位置,柜子里的食材丰富,牛肉串、鸡爪、茄子、金针菇应有尽有。
“我是个‘90后’,今年33岁了,2016年的时候我开始摆摊卖烧烤,当时和父亲在工厂宿舍的楼底摆摊,工人们下班后总会去我那儿吃点烧烤喝点啤酒,缓解一天的疲乏。2019年的时候,我开了这家店。”提起以往的事情,杨凡有些感慨。
“老杨,我的烤串好了没有,今天工作忙了一天,饿得很。”一位顾客笑着说,这家烧烤特别好吃,荤菜肥而不腻,素菜滋味十足。“店里的顾客大部分是周边小区的居民,因为经常光顾,我和很多顾客已经处成了朋友,我看着他们从单身、结婚到生娃,烧烤桌旁的人越来越多,我替他们感到开心。”杨凡说。
提起开烧烤店的初衷,杨凡表示,比起上班那种规律的生活,他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加自由随意些,而且家人一直陪伴和支持他,现在的他每天和母亲一起忙活生意,生活得简单也幸福。
从摆摊到开店,杨凡见证着很多顾客的幸福,他也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店铺附近买了房,万家灯火中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盏。未来,杨凡希望自己能守着这家店,守着自己的小家,结交更多的朋友,用烧烤温暖更多人的心。
这份烤鸡,香!
“老板,这烤鸡腿闻起来味道不错,怎么卖的?”“单买4元1根,10元3根。”“给我来3根。”老板没有多说,干净利落地从烤炉中拔出插满烤鸡腿的烤架,用夹子取下三个烤鸡腿放入打包盒中。放回烤架,随手从调料架上取下放置芝麻、调料的漏瓶,手一翻,瓶子头向下,洒下各种调料,再把漏瓶放回,随手撑开一个袋子将打包盒放进袋子封口扎好,随着“支付宝到账10元”的提示音,顾客转身离去。
老板名叫陆猛,在宿城区靳塘城市之家菜市场西北角,经营着一家不大的熟食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熟食店售卖烤整鸡、烤鸡腿、炸牙签肉、炸薯条等。在店铺一角的烤炉上,加热灯正不停地为烤架上的食品加热,随着烘烤,一阵阵烧烤食品特有的香气缓缓飘散向四周,为老板招揽生意。
“这些加热灯主要还是为了保温和让各种调料的味道更好地渗入、融合。在农贸市场这边没有使用明火烤制,都是在家里烤好带过来的,使用加热灯还能更好地控制火候,为顾客提供更美味的食品。”陆猛说,他从事熟食制作销售已经有13年了,凭借这么多年的经验,他也掌握了精湛的烹饪技巧,再配合精挑细选的优质食材,顾客吃下的每一口都是最佳的口感和味道。在烤制的过程中,陆猛严格把控火候和时间,使烤鸡的外皮焦黄酥脆,内里的肉质鲜嫩多汁。许多新客都变成了回头客,还和陆猛成了朋友。
经营过程中,陆猛始终坚持货真价实的原则。他坚信只有用最好的食材和最真诚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喜爱。陆猛还始终保持合理的价格定位,让每个顾客都能享受到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实惠。
一炉烤饼一抹乡愁
在咱们宿迁的牛、羊肉汤店铺,除了一碗香气四溢的牛、羊肉汤,刚出炉、脆软香甜的饼子也是重头戏。牛、羊肉汤店要么准备好现成的饼子,要么在店里开辟一块新的区域专门用来烤饼。
这不,每到饭点,宿城区微山湖路上一家羊肉汤店就坐满了前来就餐的人。11月16日凌晨5点,27岁的方佳延便起床洗漱,前往羊肉汤店,开始他一天的烤饼工作。只见他熟练地将饼皮子贴在炭炉壁上烘烤,等上一会,再用钳子将烤饼一一夹出来。
食客在等饼的途中,先喝上两口汤暖暖身子,再尝尝店里的小菜。人们最常点的特色小菜是辣椒炒小鱼、炒面筋、炒豆干。“吃这些菜一定离不开刚出炉的饼,用饼卷上这些有着香、辣特点的小菜,张大嘴巴咬上一口,嚼起来幸福感满满。”家住市区金陵名府小区的市民郭先生说,宿迁人吃饼向来在行,有的是餐厅里端来的现烤的脆饼,还有的是菜市场摊位上卖得热火朝天的各种烤制的饼子。
宿迁人吃饼从来不拘泥于普普通通的形式,除了包裹可口小菜之外,宿迁的烤饼还不断进行了改良。近日,市区锦绣菜场北侧的一家饼店多出了许多口味的烤饼,受到许多顾客的喜爱。“不仅有纯碱炕饼,还有特色葱花饼、酸甜山楂饼、香甜红豆饼、原味小圆饼、粗粮玉米饼,我最喜欢吃的是粗粮玉米饼,像是童年的味道。”市民丁女士一边买饼,一边告诉记者。
正如丁女士所说,这些特色的烤饼也是许多宿迁游子们的乡愁。在浙江工作的宿迁人程苗苗说,“以前总在傍晚时分去菜市场买烤饼,然后一家人吃着饼喝着稀饭,别提多惬意了。现在只要回到宿迁,我都会买上各种各样烤制的饼带去外地。伴着这抹‘烤’出来的乡愁,也让在外打拼的我有了些许慰藉。”
实际上,“烤”是后来的名称,与“炙”的意思相近。在楚汉文化中,“炙”作为一种常见的烹饪方式,不仅是一种美食的制作方式,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到如今,不断传承楚汉文化的宿迁人对烤制的食物仍然很偏爱,只要是和烤相关的美食,都很受欢迎。
今冬一“烤”已经开始,这么多“烤”,你最青睐哪一个?还等什么,快来宿迁一起赶“烤”!(记者 顾园园臧子青见习记者 徐欢丁遥倪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