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振兴的曙光在宿迁沃野上跳跃
2023-11-13 12:43: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走入村,农家庭院别致亮丽,乡村道路洁净宽敞,游园广场星罗棋布;跨进厂,车间内一双双巧手绘就幸福生活;田野上,瓜果蔬菜“丰”味十足……金秋已过,初冬来临,宿迁的千里沃野依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宿迁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统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推动农村“三生”空间融合共生、三次产业融合并进,聚力建设农业强市。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3.7亿元,可比价增长5.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4.7亿元,可比价增长4.8%,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首位,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鼓足农民“钱袋子”

近日,记者走进宿城区王官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蝴蝶兰大世界里花香四溢,工作人员正在成花展销区进行直播,朵朵“致富幸福”花绽放出美丽经济。

据了解,该项目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组培中心,每年生产各种组培苗6000余万株、种植苗1200余万株,预计年产值8.6亿元,致力打造集品种研发、种苗繁育、栽培种植、展示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化兰花综合生产基地。

“项目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部分温室大棚采用企业和经营主体联营的方式,由企业统一提供温室大棚、种苗、技术。”王官集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经营主体每亩每年可增收5万元以上,累计带动就业650余人,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150余万元。

王官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是我市39家联农带农产业化联合体之一。近年来,我市以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为引领,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通过联农带农产业化联合体带动8万多户农户成为产业链“合伙人”。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万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省第5位。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1.56:1,全省最优。

鼓足农民“钱袋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重点。为此,我市以“三群四链”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河蟹、花木、工厂化食用菌三大产业集群和稻米、果蔬、肉禽、生猪四条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促进农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和食品转化,上半年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476.1亿元、同比增长11.8%。

此外,宿迁市还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开展“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行动,全面深化帮促资产管理,将公益性扶贫资产、经营性扶贫资产和到户类扶贫资产确权量化到村到户。截至去年底,全市村均经营性资产达249.7万元,较“十三五”末增长78%。

在此基础上,宿迁市积极拓展多元化的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开展异地置业,累计购置经营性厂房、商业用房560万平方米;积极发展物业服务,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物业服务组织300余个;深化股份合作,通过多村入股,建设共享厂房64.7万平方米。1—7月份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0.7万元、同比增长37.9%。

造就农村“宜居梦”

从324省道拐入沭阳县陇集镇墩前社区,一幅乡间水墨画映入眼帘,一栋栋独家小院,布局整齐,功能齐全。

“过去,社区道路坑坑洼洼,住宅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红砖房,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墩前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尚永恒说。

为了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2018年,宿迁市启动农房改善工程。陇集镇抢抓机遇,率先在墩前社区开展农房改善试点,按照“瓦房户全域改善、楼房户改造提升”的思路,兴建980余套新型社区房屋,改造提升200余户老旧小区房屋,实现1100余户居民住房质量提升。

“我家选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旧房子拆迁,再加上宅基地等折算,几乎没花钱就住进新房子,我们都很满意。”70多岁的社区居民宋佃平高兴地说。

墩前社区并不是宿迁市农房改善的一个特例。据了解,从2018年实施农房改善工程起,全市累计实施农房改善项目256个、竣工220个,建设住房8.6万套,搬迁改善农户20.2万户。

农房改善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龙头抓手,宿迁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作为最基础的民生工程,在农房改善过程中,按照“五通八有十到位”标准,集成配套“水、电、路、气、绿、田、网”等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进农房,有效带动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下沉。

聚焦农村环境卫生短板弱项,我市围绕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水环境治理和村庄清洁行动四项重点任务,全域推进,打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户厕7.6万户,完成307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覆盖所有自然村(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成率达100%;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915公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85.1%;聚焦“一部、四沿、五旁”,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激发乡村“‘源’动力”

在泗阳县穿城镇颜圩村“七彩多肉”设施栽培基地大棚里,摆放着一排排色彩鲜艳、形态迥异的多肉植物。

“目前,我们村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还建设了4万平方米的百合、多肉植物栽培大棚,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近60万元收入,带动100多名留守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颜圩村党支部书记颜晓舟说,“七彩多肉”设施栽培基地部分用地原为农民宅基地,后来村里实施闲置宅基地规模化复垦种植,进而形成了眼前产业兴旺的生动景象。

近年来,颜圩村紧抓宅基地改革契机,将宅基地改革与农房改善、产业发展绑定,通过闲置宅基地退出复垦、土地规模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社自营,大力推广种植菊花、多肉植物。不仅如此,该村积极引导农民“上楼”,把大量土地腾出来,利用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建设标准化厂房,招引菊花烘干、肥皂加工等项目入驻,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固定资产租金数十万元。

颜圩村是宿迁市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宅基地改革进行集成创新,推动富民强村产业兴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宿迁市紧扣“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并坚持把土地改革作为农业农村改革的主线,创新提出房票、地票“双票制”概念,通过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促进工商资本下乡,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加快打通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有效通道,宿迁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业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累计办理农业设施所有权证书62本,发放贷款1.24亿元;创新推出“农园贷”等特色贷款,支持农业主体融资42.1亿元。

此外,宿迁市积极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目前累计入市集体土地55宗2240亩,亩均最高成交价为32万元。与此同时,宿迁市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编制村集体经济组织“事权”清单。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成交额突破20.9亿元,同比增长184%。(刘海)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