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掖在心头的记忆|难以忘却的“双代店”
2022-09-27 10:43: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童年记忆中,我家一直开个如同现在超市一样的小店。那时不叫超市,叫做“双代店”。整个村庄甚至邻村的人所用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都要来店里购买。

所谓“双代店”,就是代购代销店的简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收购、销售物资的店铺,主要代销日常生产、生活商品;代购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主要由供销合作社委托其向农民提供的各项服务。资金来源大部分由基层供销合作社拨付,或由村、农户自筹。代购代销员由乡镇供销社选出或者由村里选派,实行亦农亦商的劳动制度,受供销合作社和村双重领导。所得报酬,从购销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由“双代店”直接与供销合作社结算。“双代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垫付大量流动资金。

记得我家最初的店很简单,用土坯砌墙、麦穰盖的房子,货架是用土坯垒起来,每层之间用芦苇或者高粱秆横在上面做架子,然后就做成了一层层货架;柜台也是用泥土坯砌好,然后用细点的泥土加上麦糠粉刷一遍,就可以摆放物品了。最里面货架上面摆放着生活必需品:香烟、火柴、香皂、洗衣粉、扎头皮筋、针线、煤油灯、酱醋等以及学习用品,盐是那种大颗粒的,放在池中,散称的;那时不卖油,每家吃油都是从街上买点肥肉或者猪油。中间柜台上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把古老的算盘,旁边摆放着几个用透明玻璃罐装的孩子们爱吃的糖果类、瓜子等。柜台中间留个门,以便售货员进出。柜台外面是很大圆柱形的煤油桶、酒桶等,卖的时候有专门的抽子抽到小容器里,再用酒端或油端打到顾客的瓶里。

那时多数是散酒,好酒的顾客去买酒就会说尝尝酒味,爸爸就用酒端打点给他瓶里,待品过之后点头称赞“好酒好酒”。有人来打酒时,爸爸一手提着酒端子,一手握着插着漏斗的酒瓶,先把酒端子放到酒坛里,再稳稳地垂直提起,在酒端子提出坛子的瞬间,迅速倒进漏斗里,动作娴熟,滴酒不洒。爸爸从不对人家克斤扣两,反过来总会多给一点。

那时,孩子们是最喜欢去帮大人买东西,最后总会买几块小糖作为“跑腿费”,乐在其中,喜不自禁。

经济匮乏的时代,手头缺钱都是很正常的,当邻居急需物品手里却没钱,爸爸就会让他们先把需要的东西带回家,等母鸡下了蛋,或者卖了猪仔,手里有钱再还。用爸爸的话说,要急人所急,谁没个犯难时候呢。如果遇到供销合作社盘点来了,爸爸就会自己添钱或者借钱补上。至于盘点,基本上每月一次,就是乡镇供销合作社委派人员来到“双代店”,对每样物品进行登记,按照进价的钱相加起来,然后加上卖出的现金,总价要与从供销社进来物品总价对等,赊欠的账一概不算。所以很多时候都要从家里拿钱出来补上。

我上学住校的那段日子,最期盼的就是期六,并不是因为放假,而是每到星期六,我爸就会去街上进货,然后骑着他的自行车去接我回家。那时每个学生都是步跑的,我觉得能坐上爸爸的自行车特别骄傲。爸爸车后面是纸箱、木箱等满满的物品,我就被爸爸轻轻一抱,坐在了车前面大杠上,爸爸高大的肩膀像羽翼一样遮挡着我头顶的风雨,我尽情地享受着他的呵护。

我小学三年级那年夏天,放学回家,看到了店里进了一双绿色塑料凉鞋,鞋的前面镶嵌着一朵花,后面是晶莹剔透的鞋带,鞋扣的地方也有一朵小小的绿花。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美丽的凉鞋,我非常喜欢。那时买个凉鞋就是“大件”了,我也不敢说,我望着凉鞋,试了又试,真怕别人来买去。于是我把脚上的布鞋脱下来拿去河里刷了,待妈妈叫我上学时,我说鞋子还没晒干。我满心想着那双凉鞋,爸爸却让我穿哥哥穿小的旧鞋去上学。我生气地说:“我家不是有新凉鞋吗?”爸说:“那鞋子是放在这里卖的,不能代表是自己家的,懂吗?”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后来,爸爸妈妈冒着酷暑,通过辛苦劳作,攒了钱给我买了那双凉鞋,那也是我今生穿过最美、最贵的新鞋。

那时每到逢年过节时,店里会异常热闹,因为很多物品都是凭各种票证购买,大家会早早地去购买,免得卖完或者排队,即使这样,也总会有人很晚去购买。中秋节我家事先留下的月饼总会被后来的人“匀”去,过年的红糖也是同样。

到八十年代,“双代店”有了很多改善,土坯货架改成了木板打制,泥柜台换成了水泥,商品品种也增加很多。因为要经常进货,挑选货源,爸爸又身体不适,于是把店交给哥嫂经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双代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物品丰富、应有尽有的超市、商场等。我们感受着国富民强的祖国,但爸爸的“双代店”、爸爸的勤俭、诚信、友善、邻里互助一直伴我前行。“双代店”也如流年岁月里的那抹乡愁,永远留在我们记忆深处。(陈常青)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