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放鞭炮……
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儿歌,那个时候关于“年”的盼望有很多很多。
春节前,记者走近“50后”“60后”“70后”,听听他们有着岁月沉淀的“年”的记忆碎片,一起寻年味!
卖年货
插画/东方娃娃
市民周静老家在泗阳县王集镇,1979年出生的她,儿时过年最深的记忆是和姐姐一起卖年货。
因为家里做生意,周静和大她一岁的姐姐从小便帮父母看摊。过年的时候,父亲会批发些皮筋、发卡等“年货”让小姐妹俩自己卖,赚零花钱。
街上的电影院,平时只有周末会放电影,而过年时的电影院天天放,周静却没有机会去看。“和姐姐都在电影院门口卖东西啦。”回忆儿时的过年记忆,她笑呵呵地说“:挺有意思的。”
周静记忆最深的是“卖鸡架”,两元一斤的鸡架,她和姐姐一天卖了20箱,赚了100多元。
推磨
插画/东方娃娃
过了腊月二十四,农村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老家在宿豫区陆集街道的韩立新说,作为一名“50后”,他小时候过年最感慨的就是推磨,因为烙煎饼、做豆腐都要推磨。
过年的时候推磨烙煎饼,家里会烙几种煎饼,红芋煎饼、玉米煎饼,家庭条件好的,还会“推点小麦煎饼过年”。
“天还没有亮就得起来,先将红芋剁成丁,然后再上磨推。”韩立新说,家里兄弟姊妹多,会将红芋平分,一人一盆或一桶,谁先推完谁再去玩。
现在农村石磨都很少见了,过年也不需要推磨,想买啥都能买到,但好像也少了点以前推磨忙年的“年味”。
抢元宝水
插画/东方娃娃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在1951年出生的王金岭的记忆中,他小时候家里不仅没有自来水,就连压水井也没有。家家户户生活用水都是到古黄河挑水用。那时,家家都有水缸,家里的男劳力会将水缸挑满。
水为财,尽管过年时候家家户户的水缸都是满的。王金岭说,他和小伙伴们大年初一的时候还会去抢水,去抢新年的第一桶水——“元宝水”。
经过除夕熬夜守岁,大年初一大家通常会起得晚些。而男孩子们却早早爬起来,或提或挑,争先恐后地去古黄河边,争抢新年的第一桶财富——“元宝水”。
送尿神
插画/张俪馨
1973年出生的王慧林讲起老家的有趣习俗——送尿神(来尿精),自己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在她的老家泗阳裴圩镇乡村,大年三十晚上有个有意思的习俗——送尿神。小孩子如果尿床,据说在年三十晚上,可以将尿神送给年长的老者,新的一年小孩子就不会再尿床了。
那时候,一个村庄上的小伙伴在大年三十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去村里最年长的王大爹家,敲他家的门,喊一声“王大爹”。不明白啥情况的老人会回一句“干什么”,小伙伴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说:“送尿神给你的”。王大爹会起床笑着骂几句,小伙伴们就嘻嘻哈哈地跑走了。
熰狼烟
插画/东方娃娃
1969年出生的李雪峰,老家在泗阳县李口镇李庄村,他回忆儿时过年最有意思的年俗是熰狼烟。
大年三十早晨,天刚蒙蒙亮,家中男人(多小辈为之)早早起来,用篮子装满草垛的碎草,再扯几把整稻草,到茅坑旁边熰狼烟,通常熰狼烟时还会喊:“熰狼烟啦!”
一柱柱、一团团,村庄笼罩在袅袅的青烟之中!稻草的烟味,装饰了过年的味道。
(记者 蔡秀娟 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