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宿迁:激活人才引擎 奋笔书写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2022-01-21 16:16: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进入现代化新征程,宿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引进培育教育人才,努力让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名校长、名教师竞相涌现,全力写就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去年6月,宿迁市人才办牵头出台《关于推动教育人才联校强教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把教育人才联校强教作为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培养锻造工程、锻造高层次“双师型”人才队伍、推动校地企深度合作等九项举措,对症破解教育人才“总量不足、培育慢、留不住”等难题,推进基础教育人才队伍、职业教育人才队伍、高等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基础教育方面新增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100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600名;职业教育方面建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个,新增市级职教名师20名、专业(学科)带头人30名;高等教育方面全职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职称人才300名、柔性引进专家学者100名。

夯基培育“美丽园丁” 春风化雨育英才

走进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校训石上的“担当”二字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从花甲到古稀,该校党委书记、校长,73岁的周桂官用累累硕果和无私奉献诠释着自己的“担当”——创建了一所百姓信任和满意的优质四星级高中;带出了九届毕业生,帮助10000多名学生考上本科高校、27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6位孤儿学生圆了大学梦;先后9次捐出个人奖金共计1213万元,设立“周桂官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杰出贡献教师和优秀学生标兵。

“我是一名党员。组织上召唤,我义不容辞!”2009年底,肩负“教育扶贫支教”使命的周桂官从南通市如东县来到宿迁市沭阳县,开启了把如东县的优质教育“嫁接”到“花乡大地”的征程。面对新建校的重重压力,如何抓住教师这一关键,加速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上好每一节课?周桂官给出了“青蓝结对”的答案。

“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一对一的结对中,深入走进师傅们的课堂,在浓厚的研习氛围中,一步步踏踏实实成长起来。”对学校搭建的成长平台,教师陈紫霄充满感恩。

“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理念,首先不让一个老师掉队,特别是在师德师风、业务成长上不掉队。”周桂官说,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实行“青蓝结对”,所有老师先听课后上课、不听课不上课,从而弥补个人的不足,推动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雏凤清于老凤声。”在周桂官的带领下,一批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茁壮成长”,成为学子们通往梦想大舞台最坚实的人梯。与此同时,沭阳县如东县“样本”催生了强烈的“鲶鱼效应”,助推了沭阳县乃至全市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让更多像周桂官这样的教育能手脱颖而出,《实施方案》提出,每年遴选100名骨干教师、优秀校长,依托国培、省培和北京师范大学“美丽园丁”等高端研修项目进行针对性重点培养。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建设管理好市级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站,每年分别给予3万元/个、5万元/个科研经费支持,支持期限为3年。

去年以来,全市遴选确定了“名校长”培养对象30名、“名教师”培养对象50名,组建市名师工作室38个、名校长工作站17个,遴选主持人55人、学员798人,已开展线上线下活动20余次。

固本锻造“匠心”队伍 赋能产业发展

进入寒假,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依旧“学味”浓郁,来自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格力大松(宿迁)生活电器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80余名员工正在认真听课。“通过开设新型学徒制培训班,企业非常乐意把员工送来学习。寒假期间,仅智能制造类培训学员就将达1000名。”作为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电工电子专业高级讲师、省电工电子专业带头人,该院培训处副处长郭宜勇全身心投入到培训工作中。

学院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类培训专业课程成为“香饽饽”,与郭宜勇对宿迁产业发展的了解及专业敏感度密不可分。2016年,面对宿迁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类技能人才极度短缺的现状,经过前期精心调研,郭宜勇积极争取国家产教融合项目——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建设,并得到批准,获得财政投入5200万元。“目前基地是宿迁唯一一个国家级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年均培养培训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智能制造类学员2000余人。”郭宜勇说。

坚守“匠心”,郭宜勇在精准施教上不断探索,努力让学生专业与就业“对上路子”,让学院的生源与企业的需求“不谋而合”。“通过校企支部联建平台,建立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学员培养,使培养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郭宜勇说,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本地就业,学院年均为本地企业输送2000余名技能人才。

郭宜勇工作取得的成效,是职业教育人才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推进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市域重点产业急需和社会紧缺专业,拓宽人才引培渠道,支持职技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每个基地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后,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50万元补助,扩大职技院校选人用人自主权,根据院校提档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置校内特聘岗位,职级待遇由院校根据受聘者的实际贡献确定。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去年以来,全市各地共培育了14个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采取“学校+企业”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育培养基地6个,420名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

增效构建“共引共育共享”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正在跟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报一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还和宿迁市天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一种新的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有望今年上半年实现产业化。”在教学之余,宿迁学院材料工程系副教授李新星潜心科研,与企业的各项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李新星看来,合作取得的成效,是校地企“牵手”的利好实践。“与以往不同,现在我们高校跟企业开展合作,政府部门会牵好线、搭好桥,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为加速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去年以来,宿迁深入推进校地企深度合作,将驻宿高校科研成果纳入全市科技政策支持范围,定期征集全市重点企业技术需求,鼓励驻宿高校梳理可转化技术目录,促进校企精准对接。

让人才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和企业,《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层次人才落户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双落户’制度,推动高校和企业建立人才‘双聘’机制。” 作为宿迁唯一公办本科院校,宿迁学院制定出台《宿迁学院外聘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暂行)》,推进人才“双落户”制度,与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双聘”人才,构建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新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链接。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瞄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宿迁学院不断“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壮大师资力量,在培养应用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去年,宿迁学院入编引进高层次人才150人,其中,教授56人、副教授26人、青年博士68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67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110人。

一批新生力量,由此加入到了李新星所在的宿迁学院先进复合材料科研团队中。“之前团队只有5位教师,去年又引进了6位博士,现在,我们的团队已经壮大到11人,正在筹备申报江苏省重点学科。”展望未来,李新星信心满满。

真金白银为高校创新“撑腰”,《实施方案》明确,支持驻宿高校紧扣全市“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对入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驻宿高校实施技术转移的,按与市内企业技术交易实际成交额的20%对研发团队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聚焦基础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统筹力度,坚持面向教育教学一线、面向改革发展需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系统提升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倪成城说。(记者 武蕾 杨群 肖伟伟 通讯员 王灿 侍青)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