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27日宿迁讯 新颖别致的直流泵站用房座落在村边,泵站南侧紧挨着数百亩水稻田,泛黄的稻穗在秋风里微微荡漾。“这座泵站是今年麦收前建的高标准农田配套工程,别看这个泵站不大,可派上大用场了。”沭阳县胡集镇德胜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金成介绍说,全村共3220亩耕地,除300亩种植设施蔬菜外,其余都是种植小麦和水稻,县里去年在德胜村规划高标准农田,今年上半年泵站、防渗渠、水泥路等已全部建成使用。
徳胜村地处沭阳县东南沙片区,由于当地土质疏松,灌溉用水流失严重,灌溉渠坡面经常坍塌堵塞渠道,加上地势较高,农田灌溉难。“自打有了新泵站,斗渠全部建成防渗渠,原来要用六、七天才能把水放进农田,现在最多两天就放上了,水足粮丰,今年全村2800亩水稻每亩可增加产量40到50公斤。”张金成说。
去年,胡集镇建成高标准农田7600亩,改造、新建泵站8座,新建农田配套建筑物403座,衬砌渠道11.81千米,铺设农田道路4.95公里,新增耕地71.65亩,项目区与往年相比粮食增产67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160余万元。
沭阳县是全国产粮大县、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今年夏粮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沭阳县委书记彭伟表示,要突出稳产保供,坚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8万亩以上,持续巩固“江苏粮食第一县”地位。
沭阳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个“要害工程”作为粮食稳产保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关键和基础。全县项目区各乡镇分别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工程施工清障以及矛盾化解等,保证工程按年度计划实施完成。
“这里1000多亩地原来灌溉条件差,只能种植旱作物,去年,县里统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铺了6.9公里水泥路、新建桥涵36座、灌溉泵站2座,曾经没人愿意种的地也变成了‘香饽饽’,种上了优质水稻,平均亩产稻谷600公斤以上。”沭阳县塘沟镇塘东村支部书记徐建望着快要收割的水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如今铺了水泥路,改善了灌溉条件,土地流转搞起粮食规模生产也容易多了,过去的“望天田”变成了“吨粮田”。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生产生活环境。”说到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实惠,德胜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金成深有感触,村里原来是路难走、地难种,现在水泥路村里村外路路相通,农机耕种收割很方便,村里有9个粮食种植大户,收割机、插秧机、打药机、烘干机样样都有。
高标准农田建设无疑为沭阳县粮食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广大农民从中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种田’的日子。”沭阳县钱集镇新桥村党支部书记姜峰十分感慨地说,村里建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铺路、架桥、建电站,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腾出的劳力有的在设施蔬菜基地打工,有的在城镇经商,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17000多元。
连日来,沭阳县钱集镇东营村村民严春来忙着收割已经成熟的“越光”水稻。据了解,钱集镇先后建设近2万亩高标准农田,涉及4个行政村。严春来说,这几年农田设施越来越好,他承包几百亩农田搞稻虾共作,今年试种的100多亩“越光”水稻,全部使用有机肥料,水稻绿色无污染、品质高,成熟期早于其它品种,稻米销售价是普通大米的6倍,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沭阳县作物栽培站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夏粮面积141万亩、总产54.59万吨,全省排名第一,秋粮优质稻米面积达110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131.43万吨。目前,全县种植50亩以上粮食的经营主体2000多个,种植面积40多万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种植效益,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收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石,端牢自己的饭碗。”沭阳县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朱冰说,近三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39.15万亩,投入中央、省和县财政专项资金9.93亿元,新增耕地3900多亩。其中,2020年12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全部建成,投入资金3.075亿元,新增耕地1200多亩,新增粮食产能751.71万公斤,粮食产能群众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全县累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0.57万亩,占耕地面积67.58%。
为把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老百姓“放心工程”,沭阳县农业农村局加强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质量监管,从工程开工到工程县级验收,实行全天候监督。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划分为15个项目区、21个标段,采用全程跟踪检测方式,所有项目区工程质量全部经第三方验收单位验收和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经评定合格率100%。
据了解,沭阳县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投资2.51亿元,项目面积14万亩,涉及15个乡镇、28个标段,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同时,该县及时做好2022年度17.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设计及计划编制工作,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文/吕述谡 朱彦东 图/丁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