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开学季,从“行李箱”看消费变迁
2021-08-31 11:03: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记者 周妮 见习记者 朱婉菁)铁饭盒、收音机、MP3、手机、平板……在你的记忆中,开学必备物品有哪些?在不同年代,这些物品又有着怎样的时代烙印?这个开学季,我们采访了不同年代的市民,一起看看行李箱里的消费变化。

上世纪80年代:“行李箱”里装满了生活用品

1984年,市民叶翠荣离开宿迁老家,到原江苏省淮阴财经学校读中专,“在那时候的农村,上个中专就已经很让人羡慕了,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我考取了学校,我的父母因为这个高兴了好久!”叶翠荣告诉记者,当时去报到时,是父亲带着她从宿迁乘汽车到学校,“当时的车票价格我还记得,一块六毛五分钱。”

就像许多电视剧中演的一样,叶翠荣的开学用品是被褥、衣服、脸盆,甚至有喝水的茶缸子。这所有的东西是用几个绿色的网兜装起来的,并没有如今大学生人手一个的行李箱。

叶翠荣回忆,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入学时,最好的小电器就是收音机。说到自己当时的收音机,她滔滔不绝:“我的收音机是有来头的,它是我父亲托人去上海花‘大价钱’买的,30多块钱呢!要知道我当时一年的学费才38块钱。”至于收音机的模样,叶翠荣记得还很清楚,“它通体是黑色的,款式非常洋气,当时不少女同学都对我的收音机爱不释手。”

在那个淳朴的年代,校园生活也很纯粹。叶翠荣在校的课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每天还要上晚自习,收音机成为她闲暇时最好的伙伴,“我会用它来听广播、听电台,还会跟着电台学习流行歌曲,最喜欢的是‘每周一歌’栏目,其中的歌曲《迟到》《在水一方》,我至今还会唱……”回想起中专校园里的一幕幕,叶翠荣说,虽然当时的教学设施很简陋,但那段单纯又快乐的时光值得永远怀念。

上世纪90年代:“行李箱”只是一个背包

“我记得当时家里人为我准备了一些换洗衣物,也没有所谓的行李箱,就是用普通的包装些衣服就去上大学了,当时大家穿着都一样,谈不上什么消费。”陆敬军说,自己是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军校的,可以说是全村的骄傲。

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装上简单的衣物,陆敬军就踏上了大学之旅。而第一年回家,陆敬军的包里除了换洗衣物,还多了样乐器——吉他。“那时候,校园歌曲非常流行,很多年轻人都‘赶时髦’买上一把吉他,我们学校也随处可见背吉他的。”陆敬军说,自己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一把吉他,“吉他拿到手时,心里很激动,弹吉他成了我读大学的爱好之一。”

坐上绿皮火车,慢悠悠地踏上回家的旅途,而那把吉他给陆敬军枯燥的旅途增添了一些快乐色彩。“后来每年放假,我都会带上这把吉他回家。”他说。

大学四年毕业后,陆敬军便将这把吉他送给了自己的学弟。“他当时高兴极了,抱着那把吉他向我道谢了很久。”陆敬军说,那个年代娱乐方式很少,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开学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就升级换代好几茬了,而不变的,是对知识和未来的追寻。

“背上行李箱,踏上新旅途,大学会给你足够的时间去认真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陆敬军感慨地说。

“00后”:“智能三大件”必不可少

如今,“0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在他们的入学行囊中又有哪些新东西呢?

今年的大一新生叶凌羽,即将前往湖南大学报到,她早早地就将自己所需要的开学用品,用笔一一记录下来,每完成一项,就在后面打上一个勾。“牙膏、牙刷、脸盆、衣架……”叶凌羽说,自己带了两个行李箱,只装了些衣服,像这些生活用品,都在家采购完,由父母邮寄过去。“行李箱的颜色是我自己挑选的,炫彩的,很好看。”

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三大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叶凌羽还购买了常备药品,“像感冒药、止泻药、退烧药、健胃片等常备药品我都买了,年轻人也要注意身体。”

今年18岁的胡旌瑄最近忙着与高中同学聚餐,享受这高中最后的假期。“我是9月1号开学,行李准备差不多了,都是按照学校要求购买的,衣服准备邮寄到学校。”胡旌瑄说,自己身边的朋友,行李箱都很轻便,大部分物品都会通过邮寄。

除了常规衣物和“智能三大件”外,胡旌瑄的行李箱还装着一个足球、一本《卢梭》。胡旌瑄说,这些都是她的爱好,准备大学里继续保持。“我从初中就和朋友一起踢足球,到了大学会继续热爱这项运动,而《卢梭》则是我最近感兴趣的书。”胡旌瑄说。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