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顾园园 仲文路/文 杨群/图)在沭阳县扎下镇龙圣花苑小区里,路过的人往往因这两栋古建筑而停下脚步,与一旁的现代建筑相比,它们更能凸显文化魅力和诗情画意。这两栋古建筑为何会“凭空”出现在小区内,它们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
5月28日,天气愈加炎热起来,当记者走进王超的“随园旧居”,凉意却扑面而来。
王超,46岁,一位有着古建筑情怀的商人,他将“随园旧居”内的一间厢房改成了静谧的茶室。当记者进入这间茶室时,他正在静静品茶的画面好似穿越了时空,将大家带回这栋古建筑辉煌的时刻。
“这两栋古建筑其中一栋叫‘随园旧居’,旁边的一栋,据传是汤显祖的祖宅。除此之外,我还收藏了50余栋明清时代的官厅、民宅。”王超说道。
“这套古建筑是卯榫结构,没有一颗钉子。你看,每一个部件都有编号,方便拆装,这一套古建筑就像‘乐高’一般,是“拼”出来。”在王超的指引下,记者发现,“随园旧居”内的许多木材上都有黑色的笔迹,上面写着数字编号。
说起“随园旧居”的来历,王超告诉记者,据典籍记载,清朝诗人、散文家袁枚曾居住在南京一处叫“随园”的宅子,其嫡孙袁祖志曾在“随园”内居住30多年,宅子后来毁于战火。为了纪念祖父袁枚,袁祖志便在上海兴建复原了“随园”,并取名“随园旧居”。复建的“随园”在文革时期被毁严重,只留下了主体部分。
“后来,我得知这个情况后,多方奔走,花了600多万元买下了‘随园旧居’,终让这个200多年的古宅在沭阳恢复了原貌。”王超说,由于袁枚曾做过沭阳的县令,深受沭阳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所以,对于喜欢古建筑的王超来说,看到这套“随园旧居”算是遇上了“心头好”。这套“随园旧居”在十多年前便收藏在他的仓库中,如今终于“落户”在沭阳,也慰藉了许多沭阳人民对袁枚的敬仰之情。
修复后的“随园旧居”约750余平方米,其主体为木结构,中轴对称,分上下两层;大门门楼为典型徽派歇山式,开序为前厅中门,开序两侧为侧厅,中间为正厅,高大威严;雕刻技艺则采用徽式木雕、镂空雕等手法,构思奇妙、精致细腻,一砖、一石、一木皆给人古朴与简约同在、庄重和繁华一体的感觉,美得摄人心魄。说起为什么喜欢收藏这些古建筑,王超说:“大约在1992年,我去安徽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祠堂,那是一个三进大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砖雕、石雕、木雕都非常的漂亮,可惜的是有些破损,有些地方甚至坍塌了。我觉得非常可惜,便问了祠堂的主人是否售卖,得知可以售卖时我高兴极了,心里想着等以后有钱了,一定要买下它,然后好好保护它。”
大约18年前,王超带着多年的积蓄买了第一套古建筑。“买的第一套就是那套祠堂,当时花了60万元,那个时候,这些钱可以在沭阳买好几套房子。当时我和妻子还租房住,但我也没有犹豫,依旧前往安徽将它买下了。”王超说,买下它之后才知道,最贵的往往不是古建筑本身,而是拆卸、运费以及修复安装等。
“就这套‘随园旧居’来说,当时一共拆下一万多个‘零件’,整体打包运回来,再进行重新安装、修复等工作,后续的花费可能是古建筑本身的5倍,甚至还可能更多。”王超说,他希望能最大程度“修旧如旧”,尽量保护古建筑原本的风貌。
而在“随园旧居”旁,还有一套明清时代的邸宅,也正在修复中。按照王超的计划——他打算在沭阳县扎下镇重新修复4套明清的古建筑。届时,扎下将多一处古建筑文旅打卡点。
“古建筑不仅仅是私有财产,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藏,是历史不可或缺的见证,价值无可估量。”王超说,等4套明清古建筑修复好之后,他将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传播古建筑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去了解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